怎樣初學練聲
來源:查字典口才網 發布時間: 2017-04-17
怎樣初學練聲?初學練聲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小編整理了初學練聲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初學練聲的方法一、嗓音訓練的原則
1、循序漸進。嗓音訓練是技能訓練,它不同于知識的傳授,知識理解就掌握了,而嗓音訓練要求肌肉要記住正確的位置,并且要熟練到自動化的程度。所以要由淺入深,堅持訓練才會有成效。只是知道如何正確用嗓是沒有用的。
2、聆聽反饋。由于自己感覺自己發出的聲音和別人聽到的聲音是有差別的。所以,嗓音訓練不能跟著感覺走,要有錄音機,自己要錄下來聽聽自己的聲音。
3、語言不同于歌唱。雖然同屬嗓音藝術,歌唱發聲和語言發聲在功能和要求方面都是不同的,聲樂要求藝術的張力,要求傳情達意,縱觀歷史,一個偉大的歌唱家,很難成為一個語言大師。而對于普通人來說,嗓音訓練的終點還沒有達到音樂學院入學的起點。而很多美聲歌唱家,說起話來嗓音并不好聽。
初學練聲的方法二、嗓音訓練的內容嗓音的訓練有三個境界:準、健、美。
1、所謂準是指語音的品質,也就是語音要準確。語音是說話的工具,在語音的運用上人們通常要求口齒要清晰、伶俐。口齒清晰是指音節連讀時互不粘連,口齒伶俐是指拗口的音節連讀時發音器官反應敏捷不結巴。
2、所謂健是指健康,也就是健康用嗓。嗓音在使用過程中,不發生病變,不出現嘶啞、紅腫、發炎、失聲等癥狀。能夠健康、響亮、持久的發音。
3、所謂美就是聲音要有美感。作為日常交流的工具,人們也將聲音列入審美的范疇。表達者想通過自己的嗓音給受眾以怎樣的感受,那么自己首先要有怎樣的感受,自己沒有美感是無法給予他人美感的。有了美感又如何通過自己的嗓音準確外化出來傳遞給受眾,讓受眾也感到同樣的美,這就需要準確表達的訓練了。在感受的交流上,人們追求真實、自然、生動,在表達上人們追求到位的表達。
初學練聲的方法三、嗓音訓練的方法通常我們從口部訓練、氣息控制訓練、共鳴控制訓練、吐字歸音等幾個方面對嗓音進行訓練。
1、口部肌肉訓練
A、口部張合練習:張嘴像打哈欠,閉嘴如啃蘋果。開口的動作要柔和,兩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頭自然放平。
B、咀嚼練習:張口咀嚼與閉口咀嚼結合進行,舌頭自然放平。
C、雙唇練習:雙唇閉攏向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左右轉圈;雙唇達響。
D、舌頭練習:舌尖頂下齒,舌面逐漸上翹;舌尖在口內左右頂口腔壁,在門牙上下轉圈;舌尖伸出口外向前伸,向左右、上下伸;舌在口腔內左右立起;舌尖的彈練,彈硬腭、彈口唇;舌尖與上齒齦接觸打響;舌根與軟腭接觸打響。
2、氣息控制訓練
沒有氣息,聲帶不能顫動發聲。但只是聲帶發出聲音是不夠的。想要嗓音富于彈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不斷供給聲帶氣流。
A、胸腹聯合呼吸法是在工作時應該掌握的方法。這種呼吸活動范圍大、伸縮性強,可以使氣息均勻平衡。理想的狀態是做到吸氣一大片、呼氣一條線;氣斷情不斷,聲斷意不斷。方式有兩種:慢吸慢呼,快吸慢呼。
B、強控制練習:要求氣要吸得深并保持一定量,呼氣要均勻、通暢、靈活。
C、弱控制練習:吸氣深呼氣勻;夸大聲調,延長發音,控制氣息;通過夸大連續,控制氣息,擴展音域。把握深、通、勻、活四字方針,注意氣息和內容的結合。
3、共鳴控制訓練
A、口腔共鳴:就是要在發聲的時候鼻咽要關閉,不產生鼻音泄露。
B、鼻腔共鳴:鼻腔共鳴是通過軟腭來實現的,標準的鼻輔音m,n和ng就是這樣發聲的。
C、胸腔共鳴:胸腔的空間及共鳴能量大,發出的聲音有深度和寬度,聲音更渾厚、寬廣。
在練習時吸氣深、呼氣勻;夸大聲調,延長發音,控制氣息;通過夸大連續,控制氣息,擴展音域。
4、吐字歸音訓練
普通話音節分為聲母、韻母、聲調,也可叫做字頭、字頸、字腹、字尾、字神。
吐字歸音是要從張嘴、運氣、吐氣、發聲、保持、延續到收尾的一系列控制,是字音清晰圓潤,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
吐字歸音的訓練可以針對自身語音的不足找一些古詩詞和繞口令進行訓練。
初學練聲的方法四、嗓音的美化1、消除悶暗的音色。
悶暗的音色主要是口腔肌肉松散,牙關不開造成的,讓人聽了感覺沒有共鳴,有聲無字。
訓練方法:加強21個聲母的重點練習,同時與開、齊、合、撮四呼結合起來練習,全面鍛煉口腔
2、消除鼻音音色
鼻音音色聽上去暗淡、枯澀,象感冒聲,鼻子堵塞。這是口腔開度不夠,軟腭無力塌下,舌中部抬起使部分氣流進入鼻腔,從而失去了部分口腔共鳴造成的。
訓練方法:
A、關閉鼻腔通路,用半哈欠的感覺將軟腭提起,放松舌根、牙關,讓后聲腔的開度加大;
B、用上述感覺發六個單元音的延長音,發音總趨勢是下行的感覺;
3、消除喉音音色
喉音音色讓人聽起來生硬、沉重、彈性差。造成喉音的原因主要是:氣息短淺,上胸部緊張,舌根用力,后聲腔開得過大。喉音重嗓子容易疲勞。
訓練方法:
A、舌頭活動要沿著舌尖及舌的中部,注意放松喉嚨;
B、體會半打哈欠的感覺,這時候是喉嚨、舌根、下腭放松的感覺;
C、加強唇舌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