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鯽
(鯽)
jì ? ㄐㄧˋ
◎ 〔鯽魚〕體側扁,頭小,背脊隆起,生活在淡水中,是重要的食用魚類。
◎ (鯽)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鯽
鯽 jì?
〈名〉
鯽魚,亦稱“鮒” [crucian carp]。魚名,體側扁,中稍高,頭部尖,尾部較窄。背面青褐色,腹面銀灰色。生活在淡水中。方言又稱“鯽瓜子”、“鯽瓜兒”
漢語字典
[①][jì]
[《廣韻》資昔切,入昔,精。]
[《廣韻》子力切,入膱,精。]
“鯽1”的繁體字。
魚綱鯉科。身體側扁,頭部尖,背脊部隆起,尾部較窄,背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銀白色。我國各地淡水均產,肉味鮮美,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音韻參考
[平水韻]:入聲九屑·入聲十一陌·入聲十三職
[粵 語]:zik1
[閩南語]:chit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亥集中】【魚字部】 鯽; 康熙筆畫:20; 頁碼:頁1480第51【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資昔切,音積。與??同。魚名。【本草】形似鯉。色黑體促,腹大脊隆。【杜甫詩】鮮鯽銀絲膾。又【廣韻】子力切【集韻】節力切,??音卽。義同。又【集韻】疾則切,音賊。【說文】鰂,或從卽作鯽。詳鰂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