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雷
léi ? ㄌㄟˊ
◎ 由于下雨時帶異性電的兩塊云相接,空中閃電發出的強大的聲音:雷電。雷鳴。雷動。雷雨。雷霆。雷厲風行。
◎ 軍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雷。魚雷。布雷。掃雷。雷管。
◎ 〔雷池〕古水名,在今中國安徽省望江縣。現用于成語“不敢越雷雷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圍。
◎ 姓。
英文翻譯
◎ 雷
mine thunder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雷
靁 léi?
〈名〉
(1) (象形。甲骨文,中間象閃電,圓圈和小點表示雷聲。整個字形象雷聲和閃電相伴而作。小篆變成了會意字,從雨,下象雷聲相連之形,表示打雷下雨。本義:云層放電時發出的巨響)
(2) 同本義 [thunder]
靁,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說文》
陰陽合為雷。——《春秋·玄命苞》
雷者,陰中之陽也。——《白虎通》
仲春,雷乃發聲,仲秋,雷始收聲。——《禮記·月令》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易·說卦》
陰陽相薄為雷。——《淮南子·墜形》
天下應之如雷霆。——《荀子·儒效》
如雷如霆,徐方震驚。——《詩·大雅·常武》
峭壁呀呀虎擘口,惡灘洶洶雷出吼。——楊萬里《檄風伯》
(3) 又如:雷火(因雷擊所起的火);雷光(閃電的光茫);雷吼(形容響聲大如雷鳴);雷氣(雄壯的氣概);雷奮(如雷霆的振動);雷干(氣候天氣苦熱);雷謗(比喻猛烈毀謗);雷馳(形容快如雷電閃擊);雷騰云奔(如雷電風云般的奔騰)
(4) 劇響,巨大聲響 [roll of thunder]。
雷霆乍起——唐· 杜牧《阿房宮賦》
(5) 軍事上用的爆炸武器 [mine]。如:地雷、水雷、魚雷
(6) 通“罍”。古酒器名 [wine vessel]
君于是造立禮器…雷、洗、觴、觚。——《隸釋·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7) 姓
詞性變化
◎ 雷 léi?
〈動〉
(1) 打雷 [produce thunder]
故雷則掩耳。——《呂氏春秋·貴生》
無冬雷,地冬霆。——《管子·七臣七主》
(2) 通“擂”,敲擊 [knock]
雷鼓大震。——《資治通鑒》
基本詞義
◎ 雷 lèi
〈動〉
(1) 敲擊。通“擂” [strike]。如:官家出游雷大鼓
(2) 另見 léi?
漢語字典
[①][léi]
[《廣韻》魯回切,平灰,來。]
亦作“靁1”。亦作“1”。
(1)云層放電時發出的響聲。
(2)如雷般震響、傳播。語出《孟子·萬章下》“公侯皆方百里”漢趙岐注:“諸侯方百里,象雷震也。”
(3)宏大如雷的聲音。
(4)大聲的呵斥。
(5)軍事上用的爆炸武器。
(6)通“罍”。古酒器名。
(7)漢代諸侯國名。見《史記·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8)姓。漢有雷被。見《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
[②][lèi]
[《集韻》盧對切,去隊,來。]
(1)通“擂”。
(2)通“礧”。古時作戰用以擊敵之石塊。
音韻參考
[上古音]:微部來母,lu?i
[廣 韻]:魯回切,上平15灰,léi,蟹合一平灰來
[平水韻]:上平十灰
[粵 語]:leoi4
[閩南語]:lui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中】【雨字部】 雷; 康熙筆畫:13; 頁碼:頁1372第14〔古文〕???????????靁???【唐韻】魯回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回切,??音罍。【說文】本作靁。隂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從雨畾聲。象回轉形。【易·說卦】震爲雷。【禮·月令】仲春,雷乃發聲。 又【禮·曲禮】毋雷同。【註】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左??冥而右黔雷。【註】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 又【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註】雷鼓,八面鼓也。 又【韻會】雷門,會稽城門,有大鼓,聲聞百里。【前漢·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 又【南部新書】胡琴,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 又山名。【書·禹貢】壷口雷首。【疏】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 又澤名。【書·禹貢】雷夏旣澤。【傳】雷夏,澤名。 又漢侯國名。在東海。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外國名。【前漢·西域傳】無雷國王冶盧城。 又州名。【韻會】在廣西,其山爲雷所震,水流爲江。唐置雷州。 又姓也。【前漢·淮南王安傳】郞中雷被。 又音纍。【楚辭·九歌】駕龍輈兮乗雷,載雲旗兮委蛇。【晉語】靑陽。方雷氏之甥也。【註】方雷,西陵氏之姓。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實生靑陽。雷纍同。○按晉語註,雷有纍音,非止葉音也。 又【集韻】魯水切,音壘。推石下也。 又【集韻】盧對切,音類。本作礧。或作壘礌檑。【埤蒼】推石自高而下也。【周禮·秋官·職金註】槍雷,椎槨之屬。【釋文】劉音誄。沈云:當爲礌,郞對反。【前漢·鼂錯傳·具藺石註】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師古曰:雷,來內反。 又【正字通】擊鼓曰雷。【古樂府】官家出遊雷大鼓。
考證:〔又姓。【前漢·淮南衡山王傳】郞中雷被。〕 謹按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合爲一卷,鄭此引係淮南王傳中語,應省衡山字。改又姓也前漢淮南王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