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裨
bì ? ㄅㄧˋ
◎ 增添,補助:大有裨益。裨補。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裨 bì?
〈動〉
(1) 彌補;補助 [make up; remedy]
裨,接益也。——《說文》
若以同裨同。——《國語·鄭語》。注:“益也。”
裨輔先君、裨諸侯之闕。——《國語·晉語》。注:“補也。”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諸葛亮《出師表》
(2) 又如:裨正(裨補匡正);裨益(補益;益處)
(3) 另見 pí?
詞性變化
◎ 裨 pí?
〈形〉
(1) 副佐 [vice;small]
豫州授以裨師。——《文選·為袁紹檄》
(2) 又如:裨師(一部分軍隊。即偏師);裨附(裨輔。輔佐);裨贊(輔助);裨屬(佐屬);裨將軍(副將軍)
(3) 引申為小 [small]
于是有裨海王不之。——《史記·孟荀傳》
得右賢裨王十余人。——《漢書·衛青傳》
(4) 又如:裨王(漢時稱匈奴的小王);裨海(小海);裨販(小販)
(5) 另見 bì?
漢語字典
[①][pí]
[《廣韻》符支切,平支,並。]
“朇1”的今字。“卑4”的被通假字。
(1)古代的次等禮服。與最上等的相對而言。
(2)副貳;輔佐。
(3)引申為小。參見“裨海”。
(4)通“陴”。
(5)古邑名。春秋庸國屬地。《左傳·文公十六年》:“唯裨、鯈、魚人實逐之。”杜預注:“裨、鯈、魚,庸三邑。”一說,部落名。楊伯峻注:“裨、鯈、魚恐俱是庸人所帥'羣蠻'之部落名,杜注不可信。裨、鯈所在之地,今已不得知。魚則當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五里。”
(6)姓。春秋時鄭有裨灶。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②][bì]
[《廣韻》必移切,平支,幫。]
亦作“禆1”。亦作“禆2”。
(1)增加;增補。
(2)彌補。
(3)補益。
音韻參考
[廣 韻]:府移切,上平5支,bī,止開三平支A幫
[平水韻]:上平四支
[粵 語]:bei1pei4
[閩南語]:p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下】【衣字部】 裨;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1118第18【唐韻】府移切【集韻】【韻會】賔彌切,??音??。【說文】接益也。【徐曰】若衣之接益也。 又【韻會】與也,附也。 又【廣韻】補也。【晉語】所以紀綱齊國,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音??。【正韻】裨冕。【禮·玉藻】諸侯??端以祭,裨冕以朝。【荀子·富國篇】大夫裨冕。【楊倞註】天子六服,大裘爲上,其餘爲裨。裨之爲言??也。 又裨襦。【博雅】作襦,謂之裨襦。 又輔也。【前漢·項籍傳】梁爲會稽將,籍爲裨將。【註】裨,相輔助也。 又小也。【史記·衞靑傳】得右賢裨王十餘人。【註】裨王,小王也。又【孟子·荀卿列傳】於是有裨海環之。【註】裨海,小海也。 又邑名。【左傳·文十六年】裨鯈魚人實逐之。【註】裨,庸邑。 又姓。【通志·氏族略】鄭大夫裨諶、裨竈。又【姓苑】今宣州有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