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袪
qū ? ㄑㄩˉ
◎ 袖口:“摻執子之袪兮”。
◎ 舉起,撩起:袪衣請業。
◎ 同“祛”。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袪 qū?
〈名〉
(1) (形聲。從衣,去聲。本義:衣袖)
(2) 同本義 [sleeve]
祛,衣袂也。——《說文》
祛尺二寸。——《禮記·王藻》。按,析言之,則袖曰袂,袖口曰祛。”
摻執子之祛兮。——《詩·鄭風·遵大路》
羔裘豹祛。——《詩·唐風·羔裘》
左祛掛于博桑。——《楚辭·哀時命》
(晉文公)逾垣而走,(寺人)披斬其袪。——《左傳》
(3) 專指袖口 [end of sleeve]。如:袪裼(緣飾袖口)
詞性變化
◎ 袪 qū?
〈動〉
(1) 撩起 [lift up]
黼帳袪而結組兮。——傅毅《舞賦》。注:“猶舉也。”
(2) 又如:袪衣(撩起衣服);袪步(舉衣而行);袪衣受業(撩起衣服前往受業。形容虛心求教)
(3) 擺脫,去掉 [drive off]
童蒙賴焉。用袪其蔽。——蔡邕《郭有道碑文》
伊余樂好仁,惑袪各亦泯。——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4) 又如:袪除(除去);袪癢(除病);袪蕩(清除)
(5) 分開 [separate]
合袪于天地神祗。——《漢書》
漢語字典
[①][qū]
[《廣韻》去魚切,平魚,溪。]
(1)袖口。亦泛指衣袖。
(2)舉衣貌。引申為撩起;舉起。
(3)通“祛”。除去。
(4)通“祛”。見“袪袪”。
(5)通“祛”。開散。
音韻參考
[上古音]:魚部溪母,khia
[廣 韻]:去魚切,上平9魚,qū,遇開三平魚溪
[平水韻]:上平六魚
[粵 語]:keo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下】【衣字部】 袪; 康熙筆畫:11; 頁碼:頁1115第08【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於切,??音胠。【說文】衣袂也。一曰袪,褱也。褱者,袌也。【詩·鄭風】摻執子之袪兮。【疏】袂是袪之本,袪是袂之末。【禮·玉藻】深衣三袪。【註】三袪者,謂要中之數也。袪尺二寸,圍之爲二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左傳·僖五年】披斬其袪。 又袖口也。【儀禮·喪服】袪尺二寸。 又【類篇】舉袖貌。【韓詩外傳】孟嘗君明日袪衣請受業。【後漢·班固傳】袪黼帷,鏡淸流。 又【集韻】丘據切,音去。義同。褱字原從罒,不從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