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菩
pú ? ㄆㄨˊ
◎ 〔菩提〕a.佛教指豁然開朗的徹悟境界,又指覺悟的智慧和途徑;b.常綠喬木,樹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膠。原產于印度。
◎ 〔菩薩〕a.佛教指釋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時的稱號,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b.泛指佛和某些神;c.喻慈善的人。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菩 pú?
〈名〉
(1) 菩提(音譯):意為正覺。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 [梵文 Bodhi]
菩,梵言菩提, 漢言王道。——《廣韻》
(2) 又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亦指樹名,即菩提樹
(3) “菩薩”:佛教名詞。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釋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后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亦指人們崇拜的偶像;或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漢語字典
[①][bèi]
[《廣韻》薄亥切,上海,並。]
[《廣韻》蒲北切,入德,並。]
[《廣韻》房久切,上有,奉。]
香草名。
[②][pú]
[《廣韻》薄胡切,平模,並。]
見“菩2提”、“菩2薩”。
[③][bó]
[《集韻》薄沒切,入,並。]
通“勃1”。
音韻參考
[廣 韻]:薄胡切,上平11模,pú,遇開一平模並
[粵 語]:pou4
[閩南語]:phoD7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菩;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1038第35【唐韻】薄亥切,音倍。【說文】草也。【齊民要術】凡榖田,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爲上時。 又【九經考異】《易》豐其蔀。鄭??作菩,小席也。 又【廣韻】蒲北切,音匐。義同。 又房久切,音阜。香草。【周禮·夏官·大馭註】以菩芻棘柏爲神主。 又【玉篇】薄胡切,音蒲。菩提,樹名。【酉陽雜俎】樹出摩伽陀國。又【柳宗元·無姓和尚??註】佛書云:菩提薩埵,言覺有情也,從??稱菩薩。【綱目集覽】《釋典》:菩之爲言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