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汗
hàn ?ㄏㄢˋ
◎ 由身體的毛孔排泄出來的液體:汗水。汗流浹背。
◎ 出汗,使出汗:汗顏(因羞慚而出汗;泛指慚愧)。汗馬功勞。汗牛充棟。
英文翻譯
◎ 汗
sweat perspiration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汗 hán?
〈名〉
(1) 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 [king]
汗,可汗。蕃王稱。——《廣韻》
咸豐四年, 土謝圖汗、 車臣汗兩部汗、王、公、臺吉等請捐助軍需,溫旨郤之。——《清史稿》
(2) 另見 hàn?
詞性變化
◎ 汗 hàn?
〈動〉
(1) 出汗;使出汗 [perspire]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2) 又如:汗下(汗流下來);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樣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脫(出汗失水而虛脫)
(3) 另見 hán?
漢語字典
[①][hàn]
[《廣韻》侯旰切,去翰,匣。]
(1)人和高等動物汗腺排出的液體。
(2)出汗;使出汗。
(3)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樣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4)汗濕。
(5)通“旱”。
(6)焊接。今作“焊”。
(7)姓。戰國時有汗明。見《戰國策·楚策四》。
[②][hán]
[《廣韻》胡安切,平寒,匣。]
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
[③][gān]
[《廣韻》古寒切,平寒,見。]
古地名用字。漢置馀汗縣。在今江西省余干縣境。
音韻參考
[廣 韻]:胡安切,上平25寒,hán,山開一平寒匣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去聲十五翰
[唐 音]:*hɑ?n,hɑn
[國 語]:hàn,hán,gān
[粵 語]:hon4hon6hong6
[閩南語]:han7,koaN7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汗; 康熙筆畫:7; 頁碼:頁605第11【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干。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註】汗音干。 又【韻補】葉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