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杉
shān ? ㄕㄢˉ
◎ 常綠喬木,樹干很高很直。木材白色,質輕,有香味,可供建筑和制器具用。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杉 shā?
〈名〉
(1) 義同“杉”( shān?),用于“杉篙”“杉木”
(2) 另見 shān?
基本詞義
◎ 杉 shān?
〈名〉
(1) 亦稱“沙木”,“杉木”,“杉樹” [China fir]。杉科,常綠喬木。冠塔狀,葉長披針形,果實球形。高可達三十米以上。木色白或淡黃,木紋平直,結構細致,易加工,能耐朽,受白蟻的危害較少。供建筑、橋梁、造紙、造船等用。如:水杉;紅杉;紫杉
(2) 另見 shā?(口語)
漢語字典
[①][shān]
[《廣韻》所咸切,平咸,生。]
常綠喬木,高可達三十米以上。樹冠的形狀像塔,葉線狀披針形。果子球形。木材白色或淡黃,質輕,耐朽,供建筑和制器具用。
[②][shā]
見“杉2木”、“杉2篙”。
音韻參考
[廣 韻]:所咸切,下平26咸,shān,咸開二平咸生
[平水韻]:下平十五咸
[唐 音]:shr?m
[國 語]:shān,shā
[粵 語]:caam3saam1
[閩南語]:sam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辰集中】【木字部】 杉; 康熙筆畫:7; 頁碼:頁511第04【唐韻】所銜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師銜切,??音衫。【說文】作檆。【爾雅·釋木】作煔。【郭註】煔似松,生江南,可以爲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