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律
lǜ ? ㄌㄩˋ
◎ 法則,規(guī)章:紀(jì)律。法律。定律。規(guī)律。清規(guī)戒律。律師。
◎ 約束:律己。
◎ 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biāo)準(zhǔn),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律呂(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shù)的六個(gè)管稱“律”;成偶數(shù)的六個(gè)管稱“呂”,后來“律呂”作為音律的統(tǒng)稱)。
◎ 舊詩的一種體裁:律詩。
◎ 姓。
英文翻譯
◎ 律
law restrain rule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律 lǜ?
〈名〉
(1) (形聲。從彳( chì),聿( yù)聲。本義:法律;法令)
(2) 同本義 (多指具體的規(guī)則、條文) [law]
律,均布也?!?a href="/r_ci_2e944138cfc78acfb5fd79edbee3db45/" target="_blank">說文》
出以律?!?a href="#">易師》
律,法也?!?a href="/r_ci_c83f710497f4e1471101140cfcfe7837/" target="_blank">爾雅·釋詁》
天下既定,令蕭何次律令。——《漢書·高帝紀(jì)》
兵大律在謹(jǐn),論敵察眾,則勝負(fù)可知也。——《商君書·戰(zhàn)法》
以律非故殺?!濉?方苞《獄中雜記》
(3) 又如:律則(律條);律貫(法律系統(tǒng));律科(法令條文);律度(規(guī)矩,法度);律紀(jì)(紀(jì)律);律貫(指法律系統(tǒng));律斬(依法斬決)
(4) 律管,古代用來校正樂音標(biāo)準(zhǔn)的管狀儀器。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階。從低音算起,成奇數(shù)的六個(gè)管叫律,成偶數(shù)的六個(gè)管叫呂。統(tǒng)稱十二律 [a series of standard bamboo tuning pitch-pipes used in ancient music]
截竹為管謂之律。——蔡邕《月令章句》
(5) 又如:律本(指黃鐘。黃鐘為十二律的開始,其他各律均由此推衍而相生,所以稱為律本);律管(律琯。用竹管或金屬管制成的定音器具)
(6) 音律,樂律。古人按樂音的高低分為六律和六呂,合稱十二律[temperament]
五聲六律十二管。——《禮記·禮運(yùn)》
(7) 又如:律尺(古代用以制定樂律的度尺);律呂(樂律的通稱);律均(古樂的十二律與五韻);律歷(指樂律和歷法)
(8) 律詩的簡稱 [lüshi]。如:律切(切合格律);律手(掌握格律的能手)
(9) 佛教的戒律 [discipline]。如:律藏(佛教經(jīng)典中關(guān)于戒律的著作的總稱);律儀(僧侶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儀則);律爺(小道士對師父的敬稱)
(10) 古代爵位的等第 [grade in ancient rank of nodility]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jìn)律。——《禮記·王制》
(11) 指季節(jié)和氣候 [season and climate]
大地回春律,山川掃積陰。——陸游《春望》
詞性變化
◎ 律 lǜ?
〈動(dòng)〉
(1) 約束 [restrain]
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a href="/r_ci_42cc8f45b7cf44f892515e7d9d653200/" target="_blank">韓非子·難四》
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a href="/r_ci_0f2226dc96ffd389c9702e0cde1fcb06/" target="_blank">李商隱《嬌兒詩》
(2) 又如:律人(約束他人);律身(律己)
(3) 遵循 [follow]
勞知而不律先王。——《荀子·非十二子》
(4) 擊 [beat;hit]
闇漠感突,上擊下律?!?a href="#">枚乘《七發(fā)》
◎ 律 lǜ?
〈形〉
(1) 高 [high]
南山律律。——《詩·小雅·蓼莪》
(2) 又如:律律(山高峻的樣子);律魁(高大的樣子)
漢語字典
[①][bù]
[《廣韻》分勿切,入物,非。]
(1)無,沒有。
(2)非,不是。
(3)不到,未。
(4)副詞。表否定。
(5)副詞。表禁止。勿,不要。
(6)副詞。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7)副詞。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fù)問句的作用相等。
(8)副詞。用在動(dòng)補(bǔ)結(jié)構(gòu)中間,表示不可能達(dá)到某種結(jié)果。
(9)副詞?!?a href="#">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名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10)副詞。跟“便”“就”搭用,表示選擇。
(11)副詞。方言。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套語)。
(12)助詞。無義。用以足句或加強(qiáng)語氣。
(13)助詞。無義。表示反問語氣。
(14)通“丕”。大。
[②][fǒu]
[《廣韻》方久切,上有,非。]
同“否1”。
[③][fōu]
[《廣韻》甫鳩切,平尤,非。]
姓。漢有不疑。見《後漢書·皇甫規(guī)傳》。
[④][fū]
[《集韻》風(fēng)無切,平虞,非。]
花蒂。
[⑤][pǐ]
[《韻補(bǔ)》補(bǔ)美切,上紙]
通“否2”。
(1)邪僻。
(2)鄙,不敬重。
音韻參考
[上古音]:之部幫母,p?
[廣 韻]:甫鳩切,下平18尤,fōu,流開三平尤幫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入聲五物
[唐 音]:*bi?t,bi?t
[國 語]:bù,fǒu,fōu
[粵 語]:bat1fau2
[閩南語]:hm7,put4,m3,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