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巴
bā ? ㄅㄚˉ
◎ 粘結著的東西:泥巴。鍋巴。
◎ 粘貼,依附在別的東西上:飯巴鍋了。巴結別人。
◎ 貼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 盼,期望:巴望。
◎ 張開:巴著眼睛。
◎ 古國名,在今中國四川省東部。
◎ 中國四川省東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 詞尾,讀輕聲:尾巴。嘴巴。
◎ 大蛇:巴蛇(傳說中能吞大象的蛇)。
◎ 氣壓的壓強單位。
◎ 壓強單位。
◎ 姓。
英文翻譯
◎ 巴
bar be close to cling to hope earnestly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巴 bā?
〈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義:大蛇)
(2)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大蛇 [big snake]
巴,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說文》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山海經·海內南經》。注:“說者云,長千尋。”
朱卷之國,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經·海內經》。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熱、干燥或粘結而成的東西 [crust]。如:鹽巴;泥巴;鍋巴
(4) 古族名;古代國名,轄境在今四川省東部 [Ba]
西南有巴國。——《山海經·海內經》。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鳥。——《周書·王會》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國》。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隸屬。”
(5) 古時這里出產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該地區的諸侯國叫“巴子國”。秦惠文王滅巴后,改置巴、蜀、漢中三郡
(6) 壓強的單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頓/米 2 ,或10 6 達因/厘米 2 (0.986923標準大氣壓) [bar]
詞性變化
◎ 巴 bā?
〈動〉
(1) 盼,期待著愿望的實現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楊萬里《過沙頭》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緊緊貼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墻上
(4) 粘結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鍋了
(5) 靠近;貼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著店,怎生是好?——元· 王曄《桃花女》
我只道是誰,巴著窗戶眼兒一瞧,原來寶妹妹坐在炕沿上。——《紅樓夢》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嶺(爬山越嶺)
(7) 助詞。用作后綴。如:尾巴;干巴
漢語字典
[①][bā]
[《廣韻》伯加切,平麻,幫。]
亦作“把4”。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大蛇。
(2)古族名;國名。其族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傳說周以前居今甘肅南部,后遷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廩君為首領,稱廩君蠻;因以白虎為圖騰,又稱白虎夷或虎蠻。周初封為子國,稱巴子國。春秋時與楚鄧等國交往頻繁。對鄂西、川東的開發有過重大貢獻。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以其地為巴郡。其族人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或五溪蠻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內的,部分稱板楯蠻。南北朝時更大量遷移,大都先后與漢族同化。一說與今湘西土家族有淵源關系。參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
(3)靠近;貼近。
(4)粘住。
(5)謂干燥后凝結粘著的東西。
(6)盼望;等待。
(7)博取;營求。
(8)爬;攀登。
(9)指攀援;攀附。
(10)伸。
(11)同“笆”。
(12)刨;挖。
(13)干裂;張開。
(14)口輔;面頰。
(15)語助詞。
(16)[英bar]音譯詞。壓強單位。氣壓的壓強單位。一巴等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受到一百萬達因作用力的壓強。測定大氣壓強多用毫巴,即千分之一巴。一毫巴等于0.75毫米水銀柱高的壓力。
(17)[英bar]音譯詞。壓強單位。物的壓強單位,一巴等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受到一達因作用力的壓強。
(18)姓。漢有巴肅。見《後漢書·黨錮傳·巴肅》。
音韻參考
[廣 韻]:伯加切,下平9麻,bā,假開二平麻幫
[平水韻]:下平六麻
[唐 音]:*ba
[國 語]:bā
[粵 語]:baa1
[閩南語]:pa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寅集中】【己字部】 巴; 康熙筆畫:4; 頁碼:頁327第01【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音芭。【廣韻】巴蜀。【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靑黃赤黑。一曰黑蛇靑首。【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