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聲
(聲)
shēng ?ㄕㄥˉ
◎ 物體振動時所產生的能引起聽覺的波:聲音。聲帶。
◎ 消息,音訊:聲息。不通聲氣。
◎ 說出來讓人知道,揚言,宣稱:聲明。聲辯(公開辯白)。聲淚俱下。聲嘶力竭。
◎ 名譽:名聲。
◎ 音樂歌舞:聲伎(女樂,古代的歌姬舞女)。聲色。
反義詞
韻
英文翻譯
◎ 聲
make a sound reputation sound tone voice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聲
聲 shēng?
〈名〉
(1) (形聲。從耳,殸( qìng)聲。“殸”是古樂器“磬”的本字,“耳”表示聽。本義:聲音;聲響)
(2) 同本義 [sound;voice]
聲,音也。——《說文》
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禮記·樂記》
聲依永律和聲。——《虞書》
凡聲陽也。——《禮記·郊特牲》
蒼蠅之聲。——《詩·齊風·雞鳴》
有聞無聲。——《詩·小雅·車攻》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柳宗元《永州八記》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聲叉(聲音不正常);聲嘶(聲音破啞);聲如洪鐘(形容人語音響亮,有如大鐘的聲音);聲振林木(形容歌聲的高亢清遠,足以使林木搖動);聲動梁塵(形容歌聲洪亮動人)
(4) 音樂;詩歌 [music;poet]
不大聲以色。——《詩·大雅·皇矣》
趙王竊聞 秦王善為 秦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聲音不足聽于耳與?——《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聲色貨利(音樂、女色、貨物、財利。泛指舊時統治階級所追求的物質享受);聲詩(樂歌);聲塵(音樂)。又專指古代指揮作戰的鉦、鐃、鼓等樂器的聲音
變非聲章,弗能移也。——《國語》
(6) 聲望,聲名(名聲) [reputation]
文王有聲。——《詩·大雅·文王有聲》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臣聞古人有辭天下而無恨色者,臣聞其聲,于王而見其實。——《呂氏春秋·過理》
(7) 又如:聲氣(名聲;名氣);聲名煊赫(名聲顯赫);聲芳(美好的聲名);聲施(名聲流傳);聲烈(顯赫的名望);聲名人(有名望的人);聲位(聲望與地位)
(8) 口信;消息;傳說 [information;news]
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漢書·趙廣漢傳》
(9) 又如:聲傳(傳聞之事);聲論(猶輿論);聲聞(音訊,訊息)
(10) 聲威;聲勢 [renown;prestige]
聲威天下。——《戰國策·齊策》。注:“勢也。”
(11) 又如:聲教(聲威與教化);聲焰(聲勢氣焰);聲振寰宇(名聲威勢振動天下。形容聲威極盛);聲鄉(猶聲勢);聲張勢厲(聲勢煊赫);聲勢重灼(聲威氣勢逼人);聲勢赫奕(聲威氣勢盛大顯赫);聲勢洶洶(形容氣勢盛大的樣子。多含貶義)
(12) 漢字的聲調 [tone]。如:聲病(詩、詞、曲的聲調、平仄,不合于規定的律則、標準);聲顙(腔調);聲律(詩賦文章的聲韻與格律);聲比(音調相諧);聲文(泛指音調);聲曲(音聲曲調);聲度(猶聲調);聲客(猶言聲調)
(13) 言語,口音 [speech]
與人罕言,語類楚聲。—— 明· 魏禧《大鐵椎傳》
(14) 又如:聲嗽(言語)
(15) 指漢字的聲母。漢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如:聲旁(分析漢字形體的術語。指形聲字結構中表示讀音的部分,與形旁相對而言);聲紐(音韻學術語。即聲母。漢字音節開頭的輔音);聲符(即聲旁)
詞性變化
◎ 聲
聲 shēng?
〈動〉
(1) 發聲 [make a sound]。如:不聲不響;聲張(作聲;張揚);聲哄(哄鬧);聲咳(咳嗽聲);聲喚(呻吟,因痛苦而叫喊);聲屈(喊冤)
(2) 聲稱,宣揚 [claim]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又如:聲云(猶聲言);聲兵(宣布出兵);聲述(聲明陳述);聲敘(明白陳述)
(4) 吟詠;樂歌 [sing]。如:聲伎(指歌舞等技藝)
(5) 聽 [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聲,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譚嗣同《仁學》
◎ 聲
聲 shēng?
〈量〉
(1) 表示聲音發出次數的單位 [time]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幾聲抽泣;幾聲鳥鳴
漢語字典
[①][shēng]
[《廣韻》書盈切,平清,書。]
“殸1”的今字。“聲1”的繁體字。
(1)聲音;聲響。
(2)指音樂、詩歌。
(3)指言語。
(4)善聲;名聲。
(5)聲勢。
(6)口信;消息;傳說。
(7)吟詠;樂歌。
(8)猶聲稱,宣布。
(9)聲揚;聲張。
(10)做聲;出聲。
(11)使發出聲音。
(12)指漢字的聲母。
(13)指漢字的聲調。
(14)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
(15)通“馨”。參見“聲香”。
音韻參考
[上古音]:耕部審三母,sjieng
[平水韻]:下平八庚
[國 語]:shēng
[粵 語]:seng1sing1
[閩南語]:seng1,siaN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中】【士字部】 聲; 康熙筆畫:17; 頁碼:頁243第04【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
(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葉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