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七
qī ?ㄑㄧˉ
◎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 舊時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英文翻譯
◎ 七
seven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七 qī?
〈數〉
(1) (指事。從一ㄣ。畫以紀數。本義:六加一的和)
(2) 同本義 [seven]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說文》
其數七。——《禮記·月令》
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漢書·律歷志》
七主星。——《大戴禮記·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濟》。虞注:“震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禮·考工記》
有子七人。——《詩·邶風·凱風》
(3) 又如:七寶(佛經上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璃、珍珠、玫瑰);七出(舊指休妻的七種理由:無子,淫泆報會,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壽);七雄(指戰國時秦、韓、魏、楚、燕、齊、趙七國)
(4) 七次 [seven times]。如:諸葛亮七擒孟獲
詞性變化
◎ 七 qī?
〈名〉
(1) 文體名。亦稱七體,騷體的一種 [a kind of literary form]。如:七體(沿襲漢·枚乘《七發》而成的一種文體;漢·傅毅有《七激》,劉廣有《七興》,曹植有《七啟》,張協有《七命》)
(2) 舊時人死后每七天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為止 [seventh]。如:頭七,二七,…
(3) 姓(明代有七希賢)
漢語字典
[①][qī]
[《廣韻》親吉切,入質,清。]
(1)數詞。六加一所得之和。
(2)文體的一種。亦稱七體,為賦的另一形式。南朝梁蕭統《文選》列“七”為一門,收錄枚乘《七發》八首,曹植《七啟》八首,張協《七命》八首。
(3)舊俗人死后每七日一祭,俗稱曰“七”。
(4)指西方。
(5)姓。明代有七希賢。見明凌迪知《萬姓統譜》。
音韻參考
[上古音]:質部清母,tsiet
[廣 韻]:親吉切,入5質,qi,臻開三入眞A清
[平水韻]:入聲四質
[唐 音]:*tsit,tsit
[國 語]:qī
[粵 語]:cat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子集上】【一字部】 七; 康熙筆畫:2; 頁碼:頁75第07【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從一,微隂從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桼漆。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