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
基本解釋
(1).三句話。《左傳·昭公十四年》:“ 平丘 之會,數其賄也,以寬 衛國 , 晉 不為暴。歸 魯 季孫 ,稱其詐也,以寬 魯國 , 晉 不為虐。 邢侯 之獄,言其貪也,以寬 魯國 , 晉 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猶義也乎?”《呂氏春秋·慎小》:“ 齊桓公 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稱賢,羣臣皆説。去肉食之獸;去食粟之鳥;去絲罝之網。” 高誘 注:“是三言也。”《宋史·蘇軾傳》:“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
(2).三個字。《戰國策·齊策一》:“ 齊 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 郭靖君 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
(3).指三言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三言興於 虞 時,元首之詩是也。”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六言起於 漢 司農 谷永 ,三言起於 晉 夏侯湛 。”
(4).指 明 馮夢龍 纂輯的三種短篇小說集。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一篇:“已而有‘三言’。‘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三即《醒世恒言》。”
成語(Idiom):三言 (sān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簡練、精當,能夠言之有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能夠用很少的話表達出深刻的意義或道理,準確而有力地表達思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說話簡練、有力,也可以用來形容表達意義明確、簡明扼要的文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一位名叫晏嬰的賢士,他在齊國的宴會上向君主提出了只用三言來表白自己的忠誠和智慧。君主對他的才華和智慧大為贊賞,于是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總是三言兩語就能抓住核心問題。
2.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三言兩語就點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言”與“簡潔、有力”這樣的關鍵詞聯系在一起,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一言半語”、“一語道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講了三言兩語就把難題解釋清楚了。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演講總是能夠用三言兩語表達出深刻的思想。
3. 高中生(16-18歲):這位作家的作品簡潔有力,一句三言就能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