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兵
基本解釋
(1).猶義師。《穀梁傳·宣公四年》:“﹝ 魯 ﹞伐 莒 ,義兵也。” 晉 潘岳 《西征賦》:“工徒斲而未息,義兵紛以交馳。”《舊唐書·高祖紀》:“羣賊蜂起, 江都 阻絶, 太宗 與 晉陽 令 劉文靜 首謀,勸舉義兵。”
(2).古時統治階級為保衛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 晉 陸機 《辨亡論上》:“昔 漢 氏失御,姦臣竊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駭,義兵四合。”《新五代史·雜傳九·劉景巖》:“ 晉高祖 起兵 太原 , 唐廢帝 調民七戶出一卒為義兵。”
(3).以恢復被推翻的王朝為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后漢書·樊宏傳》:“ 王莽 末,義兵起, 劉伯升 與族兄 賜 俱將兵攻 湖陽 。” 清 顧炎武 《吳同初行狀》:“未旬日而北兵渡 江 ,余從軍於 蘇 ,歸而 崑山 起義兵。”
(4). 宋 代的一種鄉兵。《宋史·兵志四》:“鄉兵者,選自戶籍,或土民應募,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也…… 河北 東、 陜西 有義勇, 麟州 有義兵, 川峽 有土丁、壯丁。”
近義詞
反義詞
成語(Idiom):義兵
發音(Pronunciation):yì b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了正義和公平而自愿組織起來的民眾武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義兵是指在戰爭、革命或民族抗爭等特定背景下,為了維護正義和公平而自發組織起來的民眾武裝。這些義兵通常沒有正規的軍事訓練,但出于對國家、民族或社區的忠誠,他們勇敢地投身于戰斗,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和尊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義兵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民眾自愿組織起來,為了維護正義和公平而奮斗的情景。它常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不公正的待遇、壓迫或侵犯時,毫不畏懼地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文公六年》中有記載:“龜年,公及諸侯師伐鄭,公命曰:‘必有義師。’”義師即義兵的意思,這是最早的義兵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義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義”表示正義、公平,第二個字“兵”表示武裝、軍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普通民眾自發組織成義兵,與侵略者進行抵抗。
2. 當地村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和權益,組成了義兵團體,堅決抵制非法侵占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義兵”這個成語與義憤填膺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義憤填膺的人站在戰場上,手持武器,勇敢地保衛正義和公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義兵的歷史故事和相關的戰爭、革命事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組織了一個義兵小分隊,為了保護校園安全而努力。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義兵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
3. 高中生:面對社會不公,我們應該像義兵一樣,勇敢地站出來維護正義。
4. 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成為現代的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