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
基本解釋
(1).不吃。《論語·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怒,不食。”
(2).指不食之地。 唐 柳宗元 《連州司馬凌君權厝志》:“是州之南,有大岡不食,吾甚樂焉,子其以是葬吾。”詳“ 不食之地 ”。
成語(Idiom):不食之地(bù shí zhī dì)
發音(Pronunciation):bù shí zhī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適合居住或生存的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環境惡劣、貧困困苦的地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貧困落后的地區或條件惡劣的環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士人被迫到一個荒僻的山村生活。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為環境貧苦,無法養活自己,從而形成了“不食之地”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由“不”、“食”、“之”、“地”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食”表示吃,之表示連詞,地表示地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方太偏僻了,簡直是個不食之地。
2. 那個山區是一個不食之地,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不食之地”與貧困、惡劣環境相關聯,形成記憶的關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成語,如“窮山惡水”、“窮鄉僻壤”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地方沒有學校和醫院,真是一個不食之地。
2. 初中生:那個國家的貧困地區被稱為不食之地。
3. 高中生:這座城市的工業污染很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食之地。
4. 大學生:在現代社會,信息不發達的地區往往成為不食之地。
5. 成年人:有些人生活在城市中,卻感覺自己處于一個不食之地,無法找到滿足生活需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