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厭
基本解釋
道教謂三種不忍食的動物,即雁、狗、烏魚。《西游記》第八回:“遂此領命歸真,持齋把素,斷絶了五葷三厭,專候那取經人。” 明 朱國禎 《涌幢小品·字義字起》:“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説,厭字殊不解。后讀《孫真人歌》,謂天厭鴈,地厭狗,水厭烏魚。鴈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成語(Idiom):三厭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連續三次感到厭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厭是由數字“三”和動詞“厭”的組合而成,表示連續三次對某種事物或現象感到厭煩。這種厭煩可能是由于重復、單調或無聊等原因引起的。三厭常常用來形容人們對某種習慣、工作或環境的疲倦和不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厭常常用于形容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的重復和單調,以及對某種習慣或環境的不滿。例如,當一個人對同樣的工作內容重復多次感到厭倦時,可以說他已經三厭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前關于“三厭”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并不清楚,但它在古代文學作品和口頭語中都有出現。可以推測,這個成語的起源可能與古代人們對重復和單調生活的厭煩有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已經三厭這個乏味的工作了,需要換個新的環境。
2. 學生們對老師反復講解同一內容已經三厭了,需要新的教學方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數字“三”和動詞“厭”的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自己在做同樣的事情三次后感到厭煩的情景,將這種感受與“三厭”成語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厭煩、不滿情緒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對這類詞語的理解。例如,“厭倦”、“不耐煩”等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已經三厭每天做的同樣的作業了。
2. 初中生:我對老師一遍又一遍重復的講解已經三厭了。
3. 高中生:我對這個學科的學習感到三厭,想換個新的興趣愛好。
4. 大學生:我已經三厭這個無聊的實習工作,希望能找到更有挑戰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