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鹽
基本解釋
一種呈方形結晶的食鹽。鹽粒較大。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常滿鹽花鹽》:“造花鹽印鹽法……久不接取,即成印鹽,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五·食鹽》﹝集解﹞引 蘇恭 曰:“大鹽即 河東 印鹽也,人之常食者,形粗于食鹽。” 清 顧炎武 《自大同至西口》詩之四:“印鹽和菜滑,挏乳入茶凝。”
成語(Idiom):印鹽(yìn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yìn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品行高尚,為人正直,不貪污受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印鹽出自《史記·張儀列傳》,原文為“印鹽銘,不仕秦,不受賂,廉潔自守”。印鹽指的是制作鹽印,而鹽印是古代鹽業管理的重要工具。這個成語以史實中的張儀為典型,形容人品高尚,不貪污受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印鹽一詞多用于形容人品高尚,為人正直,不貪污受賄的人。可以用來贊美他人的廉潔自守、公正無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印鹽的故事源自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當時,鹽是重要的商品和稅收來源,由于鹽的重要性,政府對鹽業進行嚴格管理。張儀是戰國時期韓國的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鹽業管理中表現出了高尚的品質,不貪污受賄,因此得到了人們的贊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印鹽,為官廉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2. 這位領導不貪污受賄,是個印鹽之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印鹽”聯想為制作鹽印的過程,鹽印是古代鹽業管理的重要工具。將“印鹽”與高尚的品質、廉潔自守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張儀的故事,了解他在戰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活動,以及他對鹽業管理的貢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像張儀一樣印鹽,不貪小朋友的東西。
2. 初中生:張儀是一個印鹽之才,他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3. 高中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像張儀一樣印鹽,不貪污受賄,保持廉潔自守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