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觀帖
基本解釋
法帖名。 元 翰林學士 程鉅夫 致仕南歸,翰林侍講學士 袁桷 撰《七觀》以送之,書畫家 趙孟頫 為之書寫。后世作為學習寫字的樣本,稱為“七觀帖”。 元 趙孟頫 《<七觀>跋》:“《七觀》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請老而歸,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雖衰老目昏,不覺援筆為書一通。若 袁公 不以筆札之陋,刻諸堅石,庶幾詞翰相須之義,傳之天下,后世以為美談云爾。”參閱《佩文齋書畫譜》卷七九。
成語(Idiom):七觀帖(qī guān tiē)
發音(Pronunciation):qī guān ti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的是七種不同的觀點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七觀帖是一個由“七”和“觀帖”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七”表示數量,代表七種不同的觀點或態度;“觀帖”指的是記錄或表達這些觀點或態度的貼子或紙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七觀帖常用于描述一個事件或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態度。它可以用于討論、辯論或分析某個話題時,強調多角度思考和尊重不同的觀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前對于七觀帖的故事起源尚無確切的記載。但七觀帖作為一個常用的成語,它的起源很可能與中國古代文化有關,強調了尊重不同觀點和思考問題的多樣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七觀帖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可以從七個不同的觀點來看,我們需要七觀帖思考一下。
2. 在班級討論中,同學們展示了七觀帖,互相交流了各自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七觀帖這個成語。可以想象有七個貼子張貼在墻上,每個貼子上都有不同的觀點和態度。這樣可以幫助記憶七觀帖表示多個觀點或態度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六親不認”、“五花八門”等,了解不同成語的意義和用法,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班級上進行了七觀帖活動,每個同學都寫下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觀點。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用七觀帖的方式來分析這個事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了問題。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用七觀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了思考問題的多樣性。
4. 大學生:在課堂上,我們用七觀帖的方法來討論這個話題,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