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wū hé zhī zhòng ㄨ ㄏㄜˊ ㄓㄧ ㄓㄨㄙˋ烏合之眾(烏合之衆)
◎ 烏合之眾 wūhézhīzhòng
[rabble;mob;motley crowd;sheep without shepherd;disorderly band] 烏鴉聚合,受驚易散。比喻勉強拼湊組合在一起的松散群體,心不齊,無素養
詞語解釋
wū hé zhī zhòng ㄨ ㄏㄜˊ ㄓㄧ ㄓㄨㄙˋ烏合之眾(烏合之衆)
形容一時聚集,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東觀漢記·公孫述傳》:“今東帝無尺土之柄,驅烏合之眾,跨馬陷敵,所向輒平。”《周書·賀拔岳傳》:“ 岳 報曰:‘王家跨據三方,士馬殷盛, 高歡 烏合之眾,豈能為敵?’” 宋 李綱 《乞差發軍馬札子》:“惟是軍馬單弱,不足為一路防守之具,自非朝廷應副,則新招烏合之眾,何足倚仗?” 李大釗 《大哀篇》:“彼等見夫共和國有所謂政黨者矣,于是集烏合之眾,各竪一幟。”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烏合之眾
成語(Idiom):烏合之眾(wū hé zhī zhòng)
發音(Pronunciation):wū hé zhī zh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組織、無紀律、無團結的人群,形容群眾雜亂無章、無法統一行動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烏合之眾是指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的群體,這些人之間缺乏組織和紀律,無法團結一致行動。烏合之眾通常表現出雜亂無章、無法統一行動的狀態,常常易受外界影響,容易被煽動和操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烏合之眾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些沒有組織、紀律和團結的人群,尤其是在面對重大事件或困境時無法統一行動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些群體中個體思想、行動不一致,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烏合之眾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法國社會學家勒龐的著作《群體心理學》中。勒龐認為,烏合之眾是一種群體心理狀態,指的是由于群體成員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相互感染和影響,導致群體失去了個體獨立性和理性,變得盲從和易受操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烏合之眾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烏合”形容詞短語,意為雜亂無章、無法統一;“之”是介詞,連接前后兩個詞語;“眾”名詞,意為人群。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抗議活動的參與者并非真正有組織的抗議者,而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統一的目標和行動計劃。
2. 在面對危機時,一個烏合之眾很難做出明智的決策,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操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將“烏合之眾”聯想成一群黑烏鴉亂飛的場景,形象地表達了雜亂無章、無法統一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群體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知識,了解群體行為和群體思維的特點,以及群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課堂上的學生沒有紀律,就像一群烏合之眾一樣。
2. 初中生:班級里的同學沒有團結,無法統一行動,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3. 高中生:學生會的成員沒有組織性和紀律性,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就像一群烏合之眾一樣。
4. 大學生:校園里的活動參與者缺乏組織和團結,形成了一群烏合之眾。
5. 成年人:在社會上,一些人群缺乏組織和紀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操縱,成為了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