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
基本解釋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別。在 印度 經歷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發展時期。北傳 中國 以后,又有所發展。“大乘”強調利他,普度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法華經·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導眾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蘇曼殊 《遁跡記》:“大乘,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圣旨。”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大乘佛教) Mahayana; Great Vehicle (梵文 Mahāyāna “摩訶衍那”的意譯)
成語(Idiom):大乘
發音(Pronunciation):dà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佛教中指佛陀所傳授的教法,也泛指廣大眾生修行的道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乘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法華經》中,意為“大車”,比喻佛陀教導的修行道路廣大而寬廣。大乘強調覺悟與智慧的培養,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在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相對,小乘強調個人的解脫,而大乘則強調利益眾生的普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乘一詞主要用于佛教教義的討論中,也可用于比喻廣泛的修行道路或思想體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大乘來形容某個人或團體具有廣大胸懷,關心他人福祉,追求共同利益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乘一詞最初出現在佛教經典《法華經》中,是佛陀在舍衛城弘法時所說的。佛陀用“大車”比喻佛法的廣大和普遍,以此來鼓勵眾生修行大乘,利益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乘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大”和名詞“乘”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修行心態很高尚,始終秉持著大乘的精神。
2. 這個組織以大乘的理念為指導,致力于幫助更多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法來記住“大乘”這個詞語。可以想象一個巨大的車,車上載滿了人,代表廣大眾生。這個車代表佛教的大乘教法,追求利益眾生的目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佛教和大乘教義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佛教經典和相關的文化背景。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佛教的教義、修行方法和佛教文化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大乘教法告訴我們要關心他人,幫助別人。
2. 初中生:佛教的大乘教義追求的是利益眾生的普渡。
3. 高中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選擇大乘,關注更廣泛的社會問題。
4. 大學生:大乘教法教導我們要追求智慧,以利益眾生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