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鵪鶉
基本解釋
亦作“鬭鵪鶉”。一種博戲。相傳始于 唐 代, 玄宗 時 西涼 人進獻鵪鶉,能隨金鼓節奏爭斗,宮中養以為戲。后即流行民間。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一》:“ 江 北有鬭鵪鶉,其鳥小而馴,出入懷袖,視鬭雞又似近雅。” 清 葛元煦 《滬游雜記》十一:“ 滬 人霜降后喜鬭鵪鶉,畜養者以繡囊懸胸前,美其名曰冬興將軍……鬭時,貼標頭分籌馬,每鬭一次謂之一圈。”
成語(Idiom):斗鵪鶉(dǒu ān chún)
發音(Pronunciation):dǒu ān ch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小事小節爭吵爭斗,比喻無謂的爭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斗鵪鶉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斗意為爭斗、爭吵,鵪鶉是一種鳥類。成語中的“斗鵪鶉”字面意思是指人們為了爭奪一只鵪鶉而發生的爭吵。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小事小節的爭吵,也可以用來形容無謂的爭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斗鵪鶉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人們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而爭吵,通常用于貶義。比如,兩個人為了一點小事而爭吵不休,可以說他們在斗鵪鶉。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無謂爭斗的人,提醒他們不要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爭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斗鵪鶉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策·魏策一》。相傳春秋時期,魏國有一位大夫叫公孫雞。有一天,公孫雞在自己的庭院里養了一只鵪鶉,這只鵪鶉受到了很好的照顧,變得非常肥大。有一天,公孫雞邀請朋友來品嘗這只鵪鶉。當時有兩個朋友非常喜歡吃鵪鶉,他們為了爭奪這只鵪鶉,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后,他們因為爭吵而失去了這只鵪鶉,從此人們用“斗鵪鶉”來形容無謂的爭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斗鵪鶉是一個由兩個動詞組成的成語,表示人們為了爭奪鵪鶉而發生爭吵的情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為了一點小事在斗鵪鶉,真是不值得。
2. 這些政治家為了爭奪權力在斗鵪鶉,結果損害了國家的利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斗鵪鶉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只小鵪鶉在爭奪一顆谷物而展開激烈的爭吵,形象地表達出斗鵪鶉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來拓展對斗鵪鶉的理解。比如,了解其他與爭斗、爭吵相關的成語,如“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等,可以加深對斗鵪鶉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兩個同學為了一塊糖果在斗鵪鶉,老師生氣地說他們太小題大做了。
2. 初中生:兩個同學為了一個座位在斗鵪鶉,最后被老師罰站。
3. 高中生:他們兩個為了一個女孩在斗鵪鶉,最后女孩卻選擇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