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著鹽
基本解釋
喻不著痕跡。 清 薛雪 《一瓢詩話》:“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 清 施補華 《峴傭說詩》:“ 劉長卿 《過賈誼宅》詩……上聯‘芳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疑為空寫,不知‘人去’句即用《鵩賦》‘主人將去’,‘日斜’句即用‘庚子日斜’。可悟運典之妙,水中著鹽,如是如是。”
成語(Idiom):水中著鹽
發音(Pronunciation):shuǐ zhōng zhuó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情況十分明顯或無法掩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水中著鹽”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鹽可得而已,水中著鹽,莫之隱也。”意思是說,鹽是可以得到的,但如果在水中著鹽,那就無法隱藏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情非常明顯,無法掩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水中著鹽”這個成語來形容某個情況或事實非常明顯,無法掩飾的情況。比如,當某人面對明顯的錯誤時,我們可以說“你的錯誤就像水中著鹽,無法掩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水中著鹽”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故事中,襄公在進行一項鹽業改革時,他的一位臣子建議將鹽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會溶解。結果鹽沒有溶解,于是襄公說:“鹽可得而已,水中著鹽,莫之隱也。”意思是說,鹽是可以得到的,但如果在水中著鹽,那就無法隱藏了。從此,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事情非常明顯,無法掩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謊言就像水中著鹽,無法掩蓋。
2.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水中著鹽,大家都知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鹽相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碗里的水中有一勺鹽,無論怎么攪拌,都無法將鹽完全融化,這樣就形成了“水中著鹽”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鹽相關的成語,如“鹽梅之味”、“鹽車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謊言就像水中著鹽,我們都知道他在騙人。
2. 初中生: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水中著鹽,老師問出來的時候我們都知道。
3. 高中生:他的表情就像水中著鹽,無法掩飾他內心的悲傷。
4. 大學生:這個政治問題就像水中著鹽,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