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地
基本解釋
◎ 撲地 pūdì
[fall on the ground with face toward down] 臉朝下倒在地上
詳細解釋
(1).擲地。《三國志·魏志·袁紹傳》“謂見圖構,無何起至溷自殺” 裴松之 注引《英雄記》:“ 紹 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鬭死,而入墻閒,豈可得活乎?’”
(2).指跌倒于地方。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 君瑞 , 君瑞 ,墻東里一跳,在墻西里撲地。”
(3).遍地。《文選·鮑照<蕪城賦>》:“廛閈撲地,歌吹沸天。” 李善 注引《方言》:“撲,盡也。” 唐 韓愈 《游城南·風折花枝》詩:“浮艷侵天難就看,清香撲地只遙聞。”《隨園詩話》卷五引 楊次也 《西湖竹枝詞》:“乍晴時節好天光,紈綺風來撲地香。”
象聲詞。《水滸傳》第一回:“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后,奔雷也似吼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水滸傳》第六回:“ 史進 喝道:‘那里去!’趕上,望后心一樸刀,撲地一聲響,道人倒在一邊。”
成語(Idiom):撲地
發音(Pronunciation):pū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恭敬地跪下或俯伏在地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撲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撲”字表示跪下或俯伏的動作,而“地”字表示地面。撲地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非常恭敬地跪下或俯伏在地上,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極度敬意和崇拜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撲地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權威或尊貴的人物時表達敬意和崇拜之情。可以用在形容人們在拜見帝王、高僧、名人或長輩時跪地行禮的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撲地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描述項羽拜見劉邦的故事中。當時,項羽跪地向劉邦行禮,表示自己愿意臣服于劉邦的統治。這個故事中的撲地行為被后來的人們引申為對權威的極度敬意和崇拜之情的表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成語為“撲地”,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見到偶像時撲地跪下,表示對偶像的崇拜之情。
2. 在古代,臣子們拜見皇帝時都要撲地行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撲地”這個成語與跪拜的場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非常恭敬地跪在地上,向某個尊貴的人物行禮,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撲地相關的成語,如“撲朔迷離”、“撲朔迷離”等,來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我的偶像時撲地跪下,表示我非常崇拜他。
2. 初中生:在古代,臣子們拜見皇帝時都要撲地行禮。
3. 高中生:他對老師的教誨表示非常敬意,撲地跪下向老師致謝。
4. 大學生:在儀式上,學生代表撲地行禮,向校長表達對學校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