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喻
基本解釋
亦作“ 託諭 ”。謂借他物寄托要表明的意思。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假靈龜以託喻,寧掉尾於涂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觀夫興之託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宋 程洵 《鍾山先生行狀》:“故其為文,指事析理,引物託喻,要以達意所欲言者。” 明 吳寬 《玉澗記》:“學道者守一身而忘萬物,凡口鼻耳目之屬,皆有所託諭。”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託喻不深,樹義不厚,不足以言興。”
成語(Idiom):讬喻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互相比喻、相互借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喻是一個由“讬”和“喻”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讬”意為借用、比喻,“喻”意為比喻、象征。讬喻的基本含義是通過比喻或借用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意思或概念。它常常用于修辭手法中,使語言更具有表現力和形象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喻常常在文學、演講和寫作中使用,用于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說服力。它可以用來比喻抽象的概念、描述復雜的情感或形容事物的特點。例如,在描述一個人的美麗時,可以使用“她的笑容如春花般綻放”這樣的讬喻句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讬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修辭學和文學作品。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比喻和借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修辭手法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即成語。讬喻作為其中的一種,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口頭表達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讬喻”由兩個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神如利劍般銳利,讬喻著他的決心。
2. 這首詩用了很多讬喻的手法,使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讬喻”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1. 將“讬”字記憶為借用、比喻的意思。
2. 將“喻”字記憶為比喻、象征的意思。
3. 將“讬”和“喻”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詞語,表示互相借用比喻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讬喻”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修辭手法和文學作品中的其他成語。了解不同的修辭手法和成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的笑容像陽光一樣明亮,讬喻著他的快樂心情。
2. 初中生(13-15歲):這幅畫用鮮艷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的美景,讬喻著生命的活力。
3. 高中生(16-18歲):這首詩用許多比喻的手法來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