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史
成語(Idiom):稗史(bài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bài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歷史了解淺薄、知識貧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稗,古代一種雜草,指小麥、高粱等莊稼間生長的雜草。史,指歷史。稗史比喻對歷史了解很少,知識貧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對歷史知識了解不多,對某一領域的知識了解不深入,或者對某一事物的了解很膚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稗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當時,秦始皇嬴政曾在秦朝統一六國后,下令焚書坑儒,以控制言論和思想。為了保護古籍,隱藏在民間的知識分子們開始將書籍分散藏匿。有一天,秦始皇的官員找到了一位老百姓家中的藏書,詢問這些書籍的內容。老百姓因為對這些書籍了解甚少,只能支支吾吾地回答,被官員譏笑為“稗史”。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是個歷史教師,但對于中國古代歷史卻稗史一樣,所以學生們對他的教學興趣不高。
2. 這本書的作者對古代文學的了解非常稗史,所以書中的內容并不準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稗史拆分為稗和史,稗音似“白”,史音似“士”。可以想象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士兵在農田中除草,但是他只能除掉一些雜草,對于歷史知識卻了解甚少,就像是稗史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歷史,了解歷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提高對歷史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古代歷史了解不多,有時候感覺自己像個稗史。
2. 初中生:我覺得歷史課很無聊,但我也不想成為一個稗史,所以還是要好好學習。
3. 高中生:我對歷史感興趣,經常閱讀歷史書籍,不想成為一個稗史。
4. 大學生:我主修歷史專業,希望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學者,而不是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