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
基本解釋
◎ 外傳 wàizhuàn
(1) [biographical records not included in the histories]∶指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性、補充性著作
(2) [unauthorized biography;unofficial biography]∶舊指正史以外的人物的傳記
詳細解釋
(1).古代經學家稱廣引事語、推演本義的書為“外傳”,與專主解釋經義的“內傳”相對。如《春秋左傳》為內傳,《國語》為外傳;《詩》有《韓詩外傳》,《春秋》又有《穀梁外傳》、《公羊外傳》等。 漢 王充 《論衡·案書》:“《國語》,《左氏》之外傳也。《左氏》傳經,辭語尚略,故復選録《國語》之辭以實。” 三國 吳 韋昭 《國語解敘》:“﹝ 左丘明 ﹞以為《國語》。其文不主於經,故號‘外傳’。”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高定 , 貞公 郢 之子也。為《易》……著外傳二十三篇。”
(2).傳記文的一種。為史書所不載的人物立傳;或于正史外另為作傳,記其遺聞逸事,都叫外傳。如《漢武外傳》、《飛燕外傳》等。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序》:“摭舊老之所説,必稽事實;約前史之類例,動求勸誡。鄉曲小辨,略而不書;與正史差異者,并存而録之,則別傳、外傳比也。”《紅樓夢》第二三回:“想畢,便走到書坊內,把那古今小説,并那 飛燕 、 合德 、 則天 、 玉環 的‘外傳’與那傳奇角本,買了許多,孝敬 寳玉 。” 姚華 《論文后編》:“人以行殊,藝由類別,亦各為傳,其附於文人名士者,雖頗似注,然亦以傳名。其數之相比,常有不同:曰列傳,言倫次也;曰匯傳,言會歸也;曰合傳,數人一傳也;曰別傳、外傳,一人數傳也;曰附傳,隸於他人也;曰託傳,假設其人,亦借以賦物也。”
成語(Idiom):外傳(wài chuán)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ch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傳播、宣揚某種事物或消息到外面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傳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外”表示向外面,而“傳”表示傳播、宣揚。外傳的含義是指將某種事物或消息傳播到外界,讓更多的人知曉。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某種消息或信息通過口耳相傳,傳遍各處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傳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消息或秘密被傳播到外界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外傳來形容某個消息迅速傳開、廣為流傳的情況。例如,我們可以說:“這個好消息已經外傳了,大家都知道了。”或者“這個謠言已經外傳到了很多人的耳朵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外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并不十分明確,但它的含義與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有關。在古代,沒有現代的通訊工具,人們主要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消息。當有重要的消息需要傳遞給更多人時,人們會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消息傳播到外界。因此,外傳這個成語就形成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的“外”和“傳”都是單獨的字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八卦新聞已經外傳到了全國各地。
2. 這個秘密外傳后,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3. 這個公司的業績不佳的消息已經外傳了,導致股價大幅下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外傳這個成語,我們可以聯想成“向外傳播”。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山上,將重要的消息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我們記住外傳的意思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你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傳播相關的成語,如“傳言”、“傳遞”等。了解更多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漢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聽說你的生日派對要在周末舉行,我會將這個消息外傳給我的朋友們。
2. 初中生(13-15歲):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一條關于明星的八卦新聞,我立刻將這個消息外傳給我的同學們。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學校要舉辦一場慈善義賣活動,我打算將這個消息外傳給我們班級的所有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