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吏
成語(Idiom):察吏(chá l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chá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察覺和識別官吏的品行和才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察吏是指觀察和辨別官員的品行和能力。察,觀察、辨別;吏,官員。這個成語強調了對官員的觀察和評價,尤其是對其品行和才能的判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表達對官員的評價和對他們的觀察能力的贊賞。也可用于形容人們對官員行為的觀察和評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察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周書·洪范》中。據(jù)說,周朝的大臣召公子胥在官場上經(jīng)常察覺和辨別官員的品行和才能,因此被稱為“察吏”。這個成語因此成為了對官員的觀察和評價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察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察吏高明的官員,能夠準確評估下屬的能力和品行。
2. 這位領導非常重視察吏,他會仔細觀察每個官員的表現(xiàn)。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察吏”與“觀察官員的品行和能力”這個含義進行關聯(lián)記憶。也可以聯(lián)想到“察”字的意思是觀察、辨別,而“吏”字表示官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召公子胥和周朝的歷史故事,以深入理解察吏這個成語的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個察吏高明的人,她總是能夠發(fā)現(xiàn)我們的問題。
2. 初中生:在選舉班干部的時候,我們要察吏,選擇那些品行好、能力強的同學。
3. 高中生:政府應該察吏,對官員的品行和能力進行嚴格評估,以確保公正執(zh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