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究
基本解釋
◎ 不究 bùjiū
[not censure] 不追查;不仔細推求
竊恐詞人不究立言初意,謬信《琵琶》王四之說,因謬成真。——李漁《閑情偶寄·詞曲》
詳細解釋
不追查;不仔細推求。 宋 曾鞏 《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志銘》:“凡姦事雖得有可己者,皆不究。” 宋 范鎮 《東齋記事》卷二:“朝廷但授 庶 試秘書省校書郎,不究其説而止。”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竊恐詞人不究立言初意,謬信《琵琶》 王四 之説,因謬成真。”
成語(Idiom):不究
發音(Pronunciation):bù ji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去追究、不追求、不計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究是一個由“不”和“究”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不去追究、不追求、不計較。它表示對某事物或某人的過錯、錯誤等不予追究,不計較,不追求責任追究或解決問題的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究常用于描述對某人的過錯、錯誤等不追究責任的情況。它可以用來表示寬容、寬大、不計較小節的態度。例如,當某人犯了個錯誤,但后來意識到錯誤并表示誠摯的道歉時,我們可以說“這事我不究了”。此外,不究也可以用來形容不過問瑣事、不追求細節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平準書》中的一則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個人名叫孟嘗君。他曾經主動向齊莊公請罪,但齊莊公卻表示不予追究。孟嘗君感到非常驚訝和感激,因為他本以為自己會受到懲罰,但卻得到了寬容。從此,人們用“不究”來表示對別人過錯的寬容和不追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究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是“不”,表示否定,第二個字是“究”,表示追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犯了個錯誤,但是我決定不究了。
2. 對于這種小事,我們沒有必要過分追究。
3. 老板對員工的小過失都不予追究,這讓大家感到很寬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不究這個成語。可以聯想成“不求究竟”,表示不去追求事情的結果或細節,只關注整體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寬容、寬大相關的成語,如“寬以待人”、“寬宏大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對我抄作業忘了寫名字的錯誤不究了。
2. 初中生:老師對同學們上課遲到的事情不究,但希望大家能準時到校。
3. 高中生:學校對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行為不予追究,但要求大家自覺抵制。
4. 大學生:教授對學生們的答辯發言中的小錯誤不計較,注重整體表達能力。
5. 成人:領導對員工的一些小失誤不究,但希望大家能從中吸取教訓。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