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闕文
基本解釋
史書上闕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見不著,聽也聽不著,竟算得個‘史闕文’了。”
成語(Idiom):史闕文
發音(Pronunciation):shǐ què w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歷史文獻中缺失的部分,也比喻缺乏文化知識或學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史闕文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史闕文,不可不讀也。”原意是說歷史文獻中的缺失部分是不能不讀的。后來,這個成語也被用來比喻缺乏文化知識或學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缺乏學問或知識,也可以用來指代缺失的歷史文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其中的一句話“史闕文,不可不讀也”被后人引申為成語,用來形容缺乏學問或知識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史闕文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史”、“闕”、“文”三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歷史一竅不通,真是個史闕文。
2. 這個人沒有讀過多少書,真是太史闕文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史闕文”拆分成“史”、“闕”、“文”三個字,分別代表歷史、缺失、文獻。可以通過將這三個關鍵詞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左傳》這部史書,了解其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也可以通過閱讀其他歷史文獻,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連《三字經》都沒讀過,真是史闕文。
2. 初中生:他對歷史一竅不通,真是個史闕文。
3. 高中生:這個人沒有讀過多少書,真是太史闕文了。
4. 大學生:他對文學和歷史都沒有什么了解,真是史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