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臼
成語(Idiom):窠臼
發音(Pronunciation):kē j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窠臼是指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或行為習慣中,缺乏創新和變革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窠臼源自于古代制作陶器的工藝,窠臼是用來制作陶器的器具,形狀固定且不變。因此,窠臼在成語中引申為僵化、固執的思維或行為模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窠臼常用于貶義,形容個人或組織在處理問題時一成不變、缺乏創新和變革的狀態。可以用來批評某人或某組織對于新事物的抵制或拒絕改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窠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故事講述了淮陰侯劉邦在劉邦即位之前,曾被項羽囚禁在窠臼之中。劉邦在窠臼中靜心思考,最終想出了脫困的辦法,并成功逃脫窠臼。這個故事象征著劉邦從窠臼的固定模式中解脫出來,最終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窠臼是一個名詞,沒有固定的搭配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思維一直被窠臼束縛著,無法接受新的觀點。
2. 這個組織陷入了窠臼,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窠臼的形狀和功能,想象一個被困在窠臼中的人無法自由行動,從而記憶窠臼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窠臼相關的成語,如窠臼之見、墨守成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勇于創新,不要陷入窠臼。
2. 初中生:我不想被窠臼束縛住,我要嘗試新的學習方法。
3. 高中生:這個社會變化太快了,我們不能陷入窠臼,要不斷學習和適應。
4. 大學生:要有創新意識,不要被窠臼限制住自己的發展。
5. 成年人:工作中要勇于創新,不要陷入窠臼,才能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