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 ér bù jiàn yú x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看到微小的細節,卻忽略了重要的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明察秋毫之末,是指能夠觀察到秋天鳥羽毛上微小的細節,而不見輿薪,卻看不到大車上的柴草。比喻對問題只看到表面,而無法看到問題的本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只看到問題的小細節,而無法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也可用于批評那些只注重瑣碎細節,忽略重要問題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講述了一個故事來解釋這個成語的意義。故事中,有人看到秋天鳥羽毛上的細微變化,卻沒有注意到大車上的柴草。韓非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注重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被瑣碎的細節所迷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部分組成:“明察”表示“觀察”、“秋毫之末”表示“細小的東西”、“而不見”表示“看不到”、“輿薪”表示“大車上的柴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察秋毫之末,卻對整個計劃的問題視而不見。
2. 這個人只注重細節,卻忽略了整體的大問題,真是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明察秋毫之末”與只關注細節的人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專注地盯著一只鳥的羽毛,卻完全忽略了身后的大車上的柴草,從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韓非子的思想和其他成語故事,可以進一步擴展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雖然是個小孩,但他明察秋毫之末,總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小細節。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讓我們明察秋毫之末,找出文章中的錯誤,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3. 高中生(16-18歲):在寫作文時,我們應該明察秋毫之末,把握住文章的核心觀點。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解決復雜問題時,我們不能只看到瑣碎的細節,而要明察秋毫之末,找出問題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