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
基本解釋
草書法帖名。 晉 王羲之 所書信札。因第一札開頭有“十七日”三字,故名。 唐 太宗 時,命愛好書法的京官隸屬弘文舘,以禁中法書為學習的范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稱“舘本十七帖”。此后輾轉相刻,版本不下十馀種。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右軍書記》:“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 貞觀 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參閱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十七帖疏證》。
成語(Idiom):十七帖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qī ti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書繁多,內容繁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七帖是指文書數量多,內容繁雜,形容事務繁忙,瑣碎繁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工作或學習任務繁重,事務繁忙的情況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改革。為了管理國家事務,他下令撰寫了大量的文書,其中包括政令、法令、奏章等。這些文書數量眾多,因此被稱為“十七帖”。后來,人們用“十七帖”來形容事務繁忙、瑣碎繁瑣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十七”和“帖”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最近工作特別忙,每天都要處理十七帖的文件。
2. 學期末的時候,同學們都忙得像處理十七帖一樣,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自己面對十七帖的文書堆,感受其中的繁忙和瑣碎,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工作繁忙、瑣碎有關的成語,如“辦公室文書山”、“紙醉金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寫作業寫到十七帖,好累啊!
2. 初中生:期末考試前,我要背的知識點多到像十七帖一樣多。
3. 高中生:高三的時候,我每天要處理的學習任務就像處理十七帖一樣,壓力很大。
4. 大學生:研究生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我寫了十七帖的草稿,才最終完成了一篇完整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