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
基本解釋
(1).指三公。《后漢書·順帝紀》:“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 李賢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淵明 從父太常 夔 嘗問 耽 :‘君若在,當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 唐 張說 《和麗妃神道碑銘》:“故坐而論教,則位比三司;動而具贍,則儀型六列者矣。”參見“ 三公 ”。
(2). 唐 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新唐書·百官志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
(3). 唐 宋 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續通志·職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 五代 特重其職,至 宋 而專掌財賦,皆以重臣領之。”
(4). 宋 代于 廣州 、 明州 、 杭州 置市舶司,主對外貿易,合稱三司。《宋史·食貨志下八》:“﹝ 熙寧 ﹞九年, 集賢殿 修撰 程師孟 請罷 杭 、 明 州市舶,諸舶皆隸 廣州 一司。令 師孟 與三司詳議之。”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二節:“九七一年, 太宗 滅 南漢 ,即在 廣州 設置市舶司。以后又在 杭州 、 明州 置市舶司,與 廣州 合稱‘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對外貿易港。”
(5). 明 代各省設都指揮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明史·職官志一》:“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
成語(Idiom):三司(sān sī)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的三個職務,分別是刑、吏、工,也泛指官署、機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司是指古代官員的三個職務,分別是刑部、吏部、工部。刑部負責刑獄、審訊等事務;吏部負責官員的選拔、任命、考核等事務;工部負責工程建設、修繕、監督等事務。后來,三司也泛指官署、機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官僚主義、繁瑣的官僚體制,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機構的繁雜和復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司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刑部、吏部、工部是官員的重要職務,它們代表了國家的法律、行政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權力。因此,三司成為了官員的代稱,后來也泛指官署和機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部門的工作真是太繁瑣了,簡直就是一個三司。
2. 我們需要簡化行政程序,減少官僚主義,不要再變成一個三司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個職務刑、吏、工和三個字母S、S、S進行聯想記憶,或者將三個職務刑、吏、工與三個不同的人物或物品進行聯想記憶,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古代官制和官員的職務,以及古代官署的組織結構和職責。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是我們幼兒園的三司,負責教我們知識、照顧我們的生活和組織各種活動。
2. 小學生:學校的校長就是我們學校的三司,負責管理學校的教育、行政和后勤工作。
3. 中學生:政府的各個部門就像一個個三司,各自負責不同的事務,協同合作才能使國家運轉良好。
4. 大學生:在大公司里,各個部門就像是一個個三司,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實現公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