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誅
基本解釋
(1).上天誅罰。《墨子·魯問》:“ 鄭 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天誅足矣;今又舉兵,將以攻 鄭 。”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范伯》:“壞人之善毋后世,敗人之成天誅行。” 唐 韓愈 《訟風伯》:“天誅加兮不可悔, 風伯 雖死兮人誰汝傷。”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龍淫佃戶》:“ 河間 馬氏 家,一佃戶年近六旬,獨行遇雨,雷電晦冥,有龍探爪,按其笠,以為當受天誅。”
(2).帝王的征討或誅罰。《漢書·陳湯傳》:“臣 延壽 、臣 湯 將義兵,行天誅。”《舊唐書·蕭至忠傳》:“ 楚客 、 處訥 、 晉卿 等驕恣跋扈,人神同疾,不加天誅,詎清王度。”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一旦貢表求封冊廟,論者乃責以藩臣之禮,欲必行天誅,何不思之甚也!”
成語(Idiom):天誅(tiān zhū)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z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天道會懲罰邪惡之人,表達對罪惡行為的譴責和呼吁公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天誅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宗教思想,認為天道是公正的,會對邪惡行為進行懲罰。這個成語用于表達對罪惡行為的強烈譴責和呼吁公正。它強調了人們應當遵循道德準則,不做惡事,否則將受到天道的制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天誅一詞常用于文學作品、演講和社交場合,用以譴責不義之行,呼吁公正和道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天誅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左傳》中。故事講述了齊國大夫鮑叔牙在戰爭中殺了自己的兄弟,而后感到內疚和恐懼。他害怕天道會懲罰他的罪行,于是用燒紙的方式來祭拜自己的兄弟,并發誓永遠不再殺人。這個故事表達了人們對于邪惡行為的恐懼和對天道公正的信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天誅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天”指天道,表示公正;“誅”表示懲罰和制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罪行不可饒恕,天誅之!
2. 我們要呼吁社會公正,讓那些罪惡的人受到天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天誅”與公正和懲罰的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天道高高在上,對邪惡行為進行制裁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如“天道好輪回”、“天下無敵”等,可以幫助豐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偷了小紅的玩具,老師告訴他做壞事會受到天誅。
2. 小學生:我們要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不做任何會受到天誅的事情。
3. 初中生:那個貪污的官員終于被抓了,真是應該受到天誅。
4. 高中生: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的不公正現象,我們要呼吁公正,讓那些罪惡的人受到天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