顩缽羅
成語(Idiom):顩缽羅
發音(Pronunciation):yǎn bō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語或行為矛盾不一致,言行不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顩缽羅源自佛教經典中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位叫顩缽羅的比丘尼,她在佛陀面前表現得非常虔誠,但一旦離開佛陀的眼前,她就變得非常放蕩不羈。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言行不一致,表現出矛盾和不可靠的特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顩缽羅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不一致,例如在工作場合,一個人在領導面前表現得非常勤奮,但背后卻懶散敷衍。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反復無常,言談舉止不可預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源自佛教經典《長阿含經》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顩缽羅比丘尼在佛陀面前表現得非常虔誠,但離開佛陀的眼前,她就放蕩不羈,與男子私通。佛陀發現了她的虛偽行為,并以此為例,教導了一位比丘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顩缽羅”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顩”、“缽”、“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試時表現得非常謙虛有禮,但在工作中卻顯得顩缽羅,缺乏責任感。
2. 這個政治家的言行經常顩缽羅,不值得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佛陀面前虔誠地祈禱(顩),但一離開佛陀的眼前,他的行為就變得放蕩不羈(缽羅)。這樣的矛盾形象會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佛教經典中的寓言故事,了解佛教文化對于人性的思考和教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總是顩缽羅的,有時候說要好好學習,但經常玩手機。
2. 初中生:她在家里總是顩缽羅的,一會兒說要幫忙做家務,一會兒又偷偷溜出去玩。
3. 高中生:這個政治家的言行經常顩缽羅,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真心為人民做事。
4. 大學生:他在學術界的聲譽一度很高,但近年來卻因為顩缽羅的行為而失去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