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粃
成語(Idiom):簸粃(bò bǐ)
發音(Pronunciation):bò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嚴肅、沉重,不茍言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簸粃原指簸箕中的糠和谷殼,用來比喻人的性格或行為嚴肅、沉重,不茍言笑。形容人舉止莊重,不輕易流露笑容,給人一種嚴肅的印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表示嚴肅、沉重,不茍言笑的特點。可以用來描述某人在工作、學習或公眾場合中的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簸粃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據說,古代有一位名叫簸粃的官員,他性格嚴肅,言行莊重,不茍言笑。后來,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性格嚴肅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簸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一直是一副簸粃的樣子,很少見他笑。
2. 老師是一個簸粃的人,上課時總是非常嚴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箕(jī)字的發音相類似來記憶簸粃這個成語。箕是用來簸谷物的工具,而簸粃則是指簸箕中的糠和谷殼。將箕和粃聯想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簸粃這個成語的反義詞是笑逐顏開,意思是笑容滿面。可以通過對比學習兩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進一步豐富對簸粃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上課時總是簸粃的樣子,讓我有點害怕。
2. 初中生:班長是一個簸粃的人,做事很認真。
3. 高中生:他的笑容很少,總是簸粃的樣子,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
4. 大學生:面試時要保持簸粃的形象,給人一個嚴肅、專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