儐厭
成語(Idiom):儐厭(bīn yàn)
發音(Pronunciation):bīn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對他人的好意或關心不予珍視,甚至厭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儐厭一詞由“儐”和“厭”組成。“儐”是古代宴會中擔任陪侍的人,“厭”指厭惡、不滿。成語中的“儐厭”形容人對他人的好意或關心不以為然,甚至感到厭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對他人的好意或關心不以為然,對待他人的付出漠不關心。例如,當別人為你付出了很多,但你卻不懂得珍惜和回報時,可以用“儐厭”來形容你對他人的好意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儐厭”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昭公既薨,國人儐于楚,楚人厭之。”故事中,昭公是一個國君,他去世后,他的臣民前去向楚國尋求幫助,表達對楚國的好意。然而,楚國人卻對他們的好意不以為然,甚至厭棄他們。這個故事形成了“儐厭”這個成語,用以形容人對他人的好意不予珍視或厭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朋友的幫助總是儐厭,從來沒有表示過感激之情。
2. 她對父母的關心和照顧總是儐厭,從不體諒他們的辛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儐厭”理解為“儐”(陪侍)的“厭”(厭惡),表示對他人的好意或關心不予珍視。可以通過與“不以為然”、“漠不關心”等類似的詞語進行聯系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人際關系相關的成語,如“知恩圖報”、“感恩戴德”等,以加深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和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不喜歡那個同學,他總是對我的幫助儐厭。
2. 初中生(13-15歲):他對老師的指導總是儐厭,從來不認真聽課。
3. 高中生(16-18歲):她對朋友的關心總是儐厭,從不主動關心別人的情況。
4. 大學生及以上:他對父母的付出總是儐厭,從不體諒他們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