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31日 (農歷八月初七),馬來西亞獨立。
馬來西亞于8月31日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后,首都吉隆坡舉行了大規模慶祝活動,包括該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檢閱。
在亞洲東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有一個稱為“錫和橡膠王國”的國家,那就是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全境面積共32.9589萬平方公里,被海分為東、西兩部分,最近處相距約600公里。西馬來西亞,位于馬來半島南部,面積13.1794萬平方公里;東馬來西亞,位于加里曼丹島北部,包括沙撈越、沙巴兩個州,沙撈越州面積12.1680萬平方公里,沙巴州7.6115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1290萬人。伊斯蘭教為國教,其教徒約占馬來人的80%。其它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拜物教等。馬來語為國語。首都吉隆坡。
馬來西亞從16世紀開始,相繼遭到葡萄牙、荷蘭等國的侵略。1786年英國入侵,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本占領馬來亞,激起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日本投降后,英國在馬來亞恢復殖民統治。1946年4月,英國玩弄“分而治之”的陰謀,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劃分出來,成為單獨的“直轄殖民地”,并于1948年2月成立“馬來亞聯合邦”,聯合邦的一切統治權由英王委任高級專員掌握,并對馬來亞人民實行高壓統治。1955年,英國宣布馬來亞實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31日,英國同意“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7月9日,英國、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和沙巴在倫敦簽署關于成立馬來西亞的協定(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
馬來西亞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錫和石油,還有鐵、金、鎢、煤、鋁礬土和錳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橡膠、木材、油棕、胡椒、菠蘿、椰子等。其中橡膠和錫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位,木材和棕櫚油是另兩大出口項目。
馬來西亞(原馬來亞聯合邦)剛獨立時,經濟屬于殖民地型,以出口農礦初級產品為主,橡膠和錫是兩大經濟支柱,糧食和工業品均不能自給。獨立后不久,政府確定了改變經濟結構、實現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1971—1990年年又實行了為期20年的“新經濟政策”和第二至第五個五年發展計劃。到1987年,制造業已超過農林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居首位。1986年,為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馬來西亞政府調整了投資政策,制訂了一系列鼓勵外國投資的優惠措施,使外資源源而至。1987至1989年3年間共吸收外資93.5億美元,1990年一年吸收64億美元。政府采取的種種有力措施,改變了產業結構,提高了檔次,擴大了出口,使馬來西亞轉變為以出口工業制成品(其中電子產品占半數以上)為主的國家。與此同時,政府解除了對國內投資的某些限制,使非馬來資本轉呈活躍。1991年6月,馬來西亞政府在總結前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為期10年(1991—2000)的《第二個前景規劃綱要》(又名《國家發展政策》),取代過去的“新經濟政策”。十年規劃在重申繼續保持良好投資環境的同時,提出將投資重點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方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增加研究發展和教育培訓的投入,放松政府對工資、物價的調控,等等。遠景目標則是到2020年使馬來西亞成為完全發達的國家。1991年7月,馬來西亞議會通過政府提出的第六個五年(1991—1995)發展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目標是: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年增長率保持在7.5%。制造業在計劃末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4%;以1995年估計人口2030萬人計算,人均國民收入達3777美元。針對當前經濟中露頭的某些薄弱環節,六五計劃中對交通、能源、教育和培訓、衛生等方面的投入均有幅度不等的增長。
馬來西亞經濟年增長率70年代為7.8%,80年代后期超過8%,1990年為9.4%,人均國民收入超過兩千美元。設在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和世界經濟論壇1991年6月發表的《1991年世界競爭力報告》把馬來西亞列為最具有經濟活力的國家,在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名單中排名第五。這就為許多經濟學家的如下觀點再次提供佐證——馬來西亞是行將騰飛的亞洲第五條小龍。
馬來西亞奉行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幾年來,馬來西亞政府積極推行東南亞中立化計劃,致力于鞏固和發展東南亞國家聯盟,加強與其它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中馬兩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往來。早在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中國商人就曾去馬來半島通商。公元3世紀初,吳國孫權曾遣康泰、朱應出使南海諸國,到過馬來半島。此后兩國互有往來。15世紀初期,鄭和下西洋時,5次都駐節于滿剌加(即馬六甲)。隨后滿剌加的友好使者也訪問過中國。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我國領導人曾致電祝賀,并予承認。1974年5月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來我國訪問,當月31日,兩國正式建交。建交以來,兩國的貿易、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來日益增多。這次鄧小平副總理到馬來西亞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必將為進一步增進中馬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發展兩國的友好關系作出新的貢獻。
甲辰年七月廿八日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