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7年前的今天,1907年8月31日 (農歷七月廿三),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
俄國關于“法俄英三國協約”的宣傳畫
三國協約是1907年英、法、俄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對抗三國同盟而結成的另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19世紀70年代初,“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各國列強在歐洲大陸和全世界從事爭霸和瓜分領土的斗爭,戰爭危機不斷出現。
為了對付俄國在巴爾干的擴張,也為了孤立法國,1879年10月,德奧兩國在維也納締結了秘密軍事條約——《德奧同盟條約》。意大利企圖依靠德國,對抗法國,于1882年5月在維也納同德、奧兩國簽訂了《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一個締約國受到兩國或兩國以上國家攻擊,其他締約國應該予以支援。三國同盟的建立,表明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形成。
三國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兩國接近。1893年,兩國簽訂《俄法協約》。協約規定:如果法國遭到意大利的進攻,或俄國遇到德國和奧匈攻擊,對方應以全力支援。到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已初步形成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
為了對付主要敵人德國,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迫切地尋找同盟者,并同法國接近。1904年英法兩國簽訂協約。協約規定: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岡比亞、尼日爾、暹羅(泰國)、馬達加斯加(馬爾加什)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島的矛盾。
德奧兩國在巴爾干的擴張威脅著俄國的利益,三B鐵路一旦筑成,德國將成為土耳其和黑海海峽的主人,俄國出入海峽將受到德國的限制。日俄戰爭和1905年革命以后,俄國在財政上更加依賴英法。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力量的減弱和英德矛盾的激化而緩和下來。在這種情況下英俄都感到有必要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德國。1907年8月31日,英俄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爭奪殖民地上的矛盾。協約規定:把伊朗分為三部分,北部屬俄國勢力范圍,東南部屬英國勢力范圍,中部劃為“緩沖區”;俄國承認阿富汗為英國的附屬國。《英俄協約》還涉及中國的領土西藏,規定雙方“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英俄兩個帝國主義都垂涎西藏,但都無力壓倒對方,只得妥協。
《英俄協約》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軍事同盟義務,甚至還打著“維護和平”的幌子,但實際上也是為了加強掠奪殖民地和準備帝國主義戰爭而簽訂的。
在《俄法協約》和《英法協約》的基礎上,1907年《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和三國同盟對抗的另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英、法、俄三國協約的最后形成。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形成以后,國際關系日益緊張,局部戰爭接連發生,終于導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