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3年前的今天,1861年8月19日 (農歷七月十四),大成國起義軍主力受重挫。
圖為大成國王府遺址
1861年8月19日,大成國起義軍主力受重挫。
1854年(清咸豐四年)6月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5月,兩廣天地會領導的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
鴉片戰爭,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廣東、廣西地區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小商販、船民、無業游民等加入天地會組織,走上。反清斗爭的道路。在太平天國節節勝利的鼓舞下,從1854年6月開始,何六、陳開、李文茂等領導廣州地區的天地會眾相繼起義。起義風暴迅速席卷廣東全省,數月之內攻克府州縣城數十座,隊伍發展到數十萬人。起義軍以反清復明為政治口號,號召全國志士仁人同舉義旗,推翻清朝政府。
但各部起義軍沒有牢固的軍事聯盟,也未形成統一的領導核心,加上缺乏作戰經驗,起義不久即多被清軍各個擊破。僅陳開、李文茂領導的起義軍,在久攻廣州不克、各地起義軍遭血腥鎮壓的情況下,毅然實行戰略轉移,于1855年5月下旬溯西江而上,向清朝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廣西進軍。9月27日,攻占廣西潯州府城(今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改潯州為秀京,并蓄發易服,頒布法規,分官設守,開爐鑄錢,積極進行政權建設。此后,大成國成為廣西天地會起義的中心。廣西巡撫勞崇光鑒于廣西兵單糧缺,只得消極防守,起義軍便乘機發展。10月初,李文茂、梁培友率部攻克貴縣(今貴港市),當地起義軍首領黃全義、黃鼎鳳和活動于橫州(今橫縣)、永淳(今巒城)一帶的李文彩率部參加大成國起義軍。至1856年10月,起義軍已攻克武宣、平南等地,初步開辟了以潯州為中心的根據地。同月,陳開分封諸王:李文茂為平靖王兼陸路總管,梁培友為平東王兼水路總管,區潤為平西王,梁昌為定北王。陳開自稱鎮南王,后改稱平潯王。
隨后李文茂率部北攻柳州,梁培友率部東攻梧州,區潤、梁昌率部向西發展,進一步擴大根據地。11月,李文茂率部由象州北攻柳州,12日占領城外要隘,完成了對柳州城的包圍。勞崇光急忙調兵增援。起義軍一面阻援,一面加緊攻城。1857年3月15日攻占柳州。接著又連克柳城、羅城、慶遠(今宜山)、融縣(今融水),控制了柳州、慶遠二府所屬州縣,打通了與貴州苗民起義軍聯系的通道。與此同時,梁昌、區潤等率部西進,于同年2月克永淳,4月下橫州,5月溯邕江往攻南寧。守軍棄城逃走,起義軍不戰而得該城。梁培友擬肅清平南團練后再東攻梧州,不幸于4月3日中炮陣亡,所部由陳開親自率領繼續東進,6月22日完成了對梧州的包圍。7月28日,于廣東都城(今郁南)全殲增援梧州的清軍廣東水師,重創來援的5000綠營兵,使梧州守軍陷于絕境。9月27日,起義軍克梧州城。至此,大成國起義軍又發展到數十萬人,先后攻占潯州、梧州、柳州、南寧、慶遠、思恩、平樂等7府及30余座州縣城池,控制了大半個廣西。
起義軍勝利發展之際,清軍也在準備大規模反攻。1857年6月,湖南巡撫駱秉章派候選知府蔣益澧等率湘軍3600余人入廣西,9月到達桂林。廣東當局則添制戰船,雇募壯勇,擬定了新的增援計劃。當年10月,南寧被當地團練攻占,區潤、梁昌率部退入靈山,后發生內訌,梁被團練所擒,區為部下殺害。大成國主要領導者對上述形勢變化缺乏清醒的認識,不但未做好抗擊清軍大規模進攻的準備,反而決定陳開為東路,李文茂為西路,聯合桂西北的張高友、黃亮基會攻桂林。1858年春,李文茂率部由柳州北上,進抵桂林西南重鎮蘇橋。陳開率部由梧州北上,進抵臨桂、陽朔交界之桂魚塘,遭湘軍堵截。陳、李兩部前鋒相距咫尺,卻未能會師。5月,梧州遭粵軍猛烈進攻,陳開被迫率部回援。李文茂則因湘軍集中兵力進攻而敗退柳州,從此形勢急轉直下,起義軍開始由進攻轉向防御。(歷史今天)
30日,廣東提督昆壽指揮粵軍奪占梧州城。北線湘軍則乘勝南下,于6月24日攻占柳州。數月后,李文茂病故于懷遠山中。同年11月,蔣益澧部湘軍主力進攻賀縣的陳金剛部起義軍,陳開乘柳州兵力空虛,一舉收復柳州、柳城、融縣等地,并收容了李文茂舊部。但陳開未及時東向支援陳金剛部,以致盟軍失敗,大成國起義軍更加孤立。1859年秋,石達開率太平軍20余萬人進入廣西,10月攻占慶遠,給大成國帶來扭轉戰局的契機。但陳開為爭領導權,未與太平軍聯合行動,致被清軍各個擊破。1860年1月,柳州再次失守。1861年8月19日,經平南城東丹竹一戰,起義軍水陸精銳盡失。21日,潯州陷落。陳開撤出潯州后,在橫州被俘,后于潯州就義。起義軍余部由隆國公黃鼎鳳率領,繼續堅持反清斗爭,直至1864年5月于貴縣小平天寨敗亡。
評論:大成國起義,占領大半個廣西,堅持反清斗爭達10年之久,是歷次天地會起義中規模最大、給清王朝打擊最沉重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