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8年前的今天,1786年8月17日 (農歷七月廿四),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逝世。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Ⅱ(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軍事家,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事大規模發展,領土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使普魯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權。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而且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
即使遇到狂風暴雨,隨時有顛覆的危機,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個國王的樣子。頭銜只是傻瓜的裝飾品,偉人不需要什麼,名字就夠了;一個君主真正的信仰是他的興趣和光榮;在我的國家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式獲得靈魂的安慰——腓特烈二世
普魯士精神,這是一個令人十分敬畏名詞,但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它的軍國主義體制的基礎上的。整個國家就是一座大軍營,整個國家機構就是一部軍事機器,全力支持著一支的代表國家榮譽的龐大軍隊。“普魯世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時代發展到了它的極點,這個國王也以“戰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腓特烈二世無疑是個幸運兒,祖先留給他的資本是豐厚的。霍亨索倫家族從一個瑞士山區的城邦主發展到北德意志廣闊土地的統治者,爵位又從伯爵到選侯再到國王。更重要的是,留給了他一支強大且效率很高的軍隊。但腓特烈少年時代卻是一個酷愛自由,喜歡文學藝術,反感專制和服從,充滿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個古板固執的“軍人國王”父親,于是父子間展開了一場人間常見的管制與反管制的較量,只是當這種較量發生在王家時,就變得更加殘酷了。少年腓特烈經常遭到父親的棍棒毆打和言語刺激。18歲時為抗拒父親為他安排的婚姻,計劃同幾個同伴出逃,結果被關進監獄,還被安排了觀看同伴被砍頭的血腥場面。
在獄中的日子使他度過了青春期的躁動,他開始變得深沉理智,霍亨索倫家族的傳統在他身上開始顯現。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對政治和軍事的濃厚興趣,并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的實踐,初步建立了一套軍事理論。1740年他繼承了王位同時也繼承了一支8萬多人訓練有素的軍隊,并繼續擴充這支軍隊,使之達到20多萬人,成為實踐他的理論“政府的基本法則都是擴張領土”的工具。
年輕時代的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不但是一個杰出的軍事統帥,而且是一個睿智的軍事理論家。他創立了著名的“斜進戰斗隊列”的理論,其要點是將本方作戰隊的一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優勢而攻擊敵方的側翼,適用于以少打多的情況,在敵方大部隊未投入戰爭之前就取得一個決定點上的勝利。他還確立了許多著名的作戰原則,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后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后方”、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實踐的大好機會。1740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父位,因為女性繼位在德意志史無前例,腓特烈便以此為借口同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結盟,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奧地利一方則有英國支持,史稱“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腓特烈對奧地利的皇位不感興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發達工業基地西里西亞。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普軍很快就占領了整個西里西亞,并先后在莫爾維茨會戰和霍圖西斯會戰中擊敗奧軍。腓特烈聰明地利用奧地利同法國、巴伐利亞的矛盾,節節勝利,最后通過《德累斯頓和約》割占了整個西里西亞,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強的瑪麗亞·特蕾西亞不肯善罷甘休,決心奪回西里西亞,通過外交手段將法國、俄國、瑞典都拉攏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則同英國結盟。1756年狼煙再起,這場戰爭更加慘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戰,而歐洲大陸則是普魯士獨自跟奧、法、俄等國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導致自己以寡敵眾,但在軍事上卻取得一系列經典之作。1757年的羅斯巴赫一役是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杰作,洛伊滕戰役是“斜進戰斗隊列”的完美實踐、“動機和決心的杰作”。但盡管如此,面對力量遠大于己的各大敵國軍隊的步步進逼,普魯士的國力消耗幾盡,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攜帶烈性毒藥隨時準備自殺,幸虧俄國政權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機,最后體面地結束了“七年戰爭”,保住了西里西亞。“七年戰爭”不但影響了歐洲,也影響了美洲和亞洲。由于腓特烈最大限度地牽制了法國的軍力,使法國無法顧及其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的控制權由此落于英國人之手。
在領土擴張方面,腓特烈還在1772年以武力為后盾,伙同俄、奧兩國第一次瓜分波蘭,取得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將東普魯士同國家本部連在一起。
腓特烈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軍事上獲得的聲譽,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個高手。他為自己的統治冠上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標簽“開明專制”,實際上專制有余,而開明不足。他改組了“財政、軍事與王室領地最高管理處”,使權力更加集中在國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潔,但不允許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國王是唯一的頭腦,官僚機構只是他的手腳”,他讓每個臣下都專注于自身負責的領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國王本人十分勤政,從早到晚批閱公文來信從不倦怠,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然,作為一個受過18世紀啟蒙思想影響的帝王,腓特烈的“開明”也并非只是粉飾之詞。他領導了在當時歐洲屬于領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魯士公布了統一的憲法草案,表達了法治精神和國王完全放棄干預司法的司法獨立精神,秉承羅馬法“眾人之事,應由眾人決定”的精神,下令讓臣民對法律條文廣泛討論,廣泛征集意見。18世紀的政治家哲學家對“開明”的注解,如宗教寬容、鼓勵科學文化、放寬書報檢查等方面,在憲法中都有所體現。腓特烈還將其父開創的義務教育制度發展完善,1763年,頒布了《鄉村學校規程》,規定5至13歲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普魯士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比較規范的強制性義務教育制度的國家。腓特烈稱自己“論稟性是個哲學家”,與執啟蒙運動之牛耳的伏爾泰有過密切交往,但最終還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揚鑣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專制”的成分還是越來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農民狀況,興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義。他在位40多年時間,盡管飽受戰火摧殘,但普魯士的經濟仍取得迅猛發展,人口從220萬增加到543萬,年稅收收入翻了近兩翻,國庫儲備從800萬塔勒增加到5000萬塔勒。他給他的后繼者留下的,是一個強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魯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個公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文筆優美的作家,留下了《戰爭原理》、《政治典范》、《軍事典范》、《布陣法與戰術綱要》等諸多著作。他終身熱愛文學藝術,擅長吹奏長笛。
腓特烈大帝的軍事實踐和理論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倫尼、歐根等,下啟拿破侖、()毛奇等,在歐洲軍事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后來普魯士能累積到統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時代是一個關鍵。但也有人認為,腓特烈時代軍國主義氣息越來越濃的普魯士,已經可以找到后來納粹德國的影子。腓特烈大帝是個十分復雜的人物,看來是一篇文章所難以概括的。本文主要關注他對歷史的影響,將他排在第41位,居于蘇萊曼大帝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之前,也許是比較恰當的。
點評:制度上的優勢是普魯士的強國之本,包括在軍事、司法、教育等方面比鄰國領先一步的制度優勢。令人生畏的“普魯士精神”其實正是由執行制度的毅力和不可抗拒性所表現出來。相比之下,腓特烈大帝在軍事指揮上的藝術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甲辰年七月十四日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