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31日 (農歷六月十五),伊拉克政變。
伊拉克已故國王費薩爾
7月31日,伊拉克發生的流血政變不僅推翻了那里的親西方政權,而且在中東地區引起了新的緊張局勢,把美國和蘇聯推到新的沖突的道路上。(歷史今天)
巴格達電臺14日宣布,伊拉克軍隊已經起義,反對國王費薩爾。人們后來獲悉,國王、太子和伊拉克總理已被處死。軍隊反對費薩爾支持約旦和黎巴嫩鎮壓國內的起義。新的領導人一上臺,立即同主張反對西方的、在埃及實行泛阿(拉伯)政策的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將軍結成同盟。
艾森豪威爾總統把運送部隊的運輸機派往歐洲。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命令他的部分部隊處于戒備狀態。黎巴嫩總統卡米那-夏蒙緊急呼吁西方強國封鎖黎巴嫩與伊拉克的邊界。約旦國王侯賽因也請求援助。
第二天,艾森豪威爾采取了行動,盡管承認有風險,他還是向黎巴嫩派遣了5000多名海軍陸戰隊士兵。艾森豪威爾說:“在黎巴嫩處于嚴重危險的時刻,我們在道義上講不能袖手旁觀。”美國海軍陸戰隊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貝魯特機場。17日,麥克米倫也往約旦派遣了一支傘兵部隊。
蘇聯用激烈的言辭攻擊美國,譴責美國海軍陸械隊的行動是“嚴重危及世界和平”的“公開侵略”。艾森豪威爾則反駁說,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對全面戰爭的擔心是“言過其實”。
艾森豪威爾說:“如果小國一個接一個地被蘇聯支持的擴張主義勢力和侵略勢力所吞并,那才會帶來真正的戰爭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