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20日 (農歷六月初二),中國與尼日爾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
尼日爾歷史上未形成過統一的王朝。7-16世紀,西北部屬桑海帝國;8-18世紀,東部屬博爾努帝國;18世紀末,頗爾人在中部建立了頗爾帝國。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領地。192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57年獲半自治地位,薩瓦巴黨總書記吉博·巴卡里任總理。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國家,稱尼日爾共和國。1960年7月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同年8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1974年7月20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自然地理:尼領土面積126.7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是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北與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接壤,南同尼日利亞和貝寧交界,西與馬里和布基納法索毗連,東同乍得相鄰。全國大部地區屬撒哈拉沙漠,地勢北高南低。東南部乍得湖盆地、西南部尼日爾河盆地地勢均較低平,為農業區;中部多高原,海拔500-1000米,為游牧區;東北部為沙漠區,()占全國
面積60%。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為全國最高點。尼日爾河在尼境內長約550公里。是世界上最熱國家之一。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1140萬(2002年)。全國有5個主要部族:豪薩族(占全國人口56%)、哲爾馬-桑海族(22%)、頗爾族(8.5%)、圖阿雷格族(8%)和卡努里族(4%)。官方語言為法語。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豪薩語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11.7%信奉原始宗教,其余信奉基督教。
交通:境內尚無鐵路。全國共有全天候公路1.35萬公里。主要公路是從馬里的加奧經尼亞美向東至津德爾和從阿爾利特到塔瓦的“鈾礦之路”。進出口貨物需要通過鄰國貝寧的科托努和尼日利亞的拉各斯轉運。傳統的運輸方式仍占有重要地位,如北部的駱駝隊和河湖上的小船。航空有初步的發展,尼亞美有國際機場,塔瓦、馬拉迪、津德爾、阿加德茲和阿爾利特有小型機場。
首都:尼亞美 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國土西南部尼日爾河左岸,在當地哲爾馬語中,“尼亞美”意為“母親汲水的河岸”。人口100萬(2000年)。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14℃,年平均氣溫28.9℃。年降水量350~750毫米,每年6~9月為雨季。
評論:廣泛的發展南南合作關系有力的打破西方對我國的經濟、政治封鎖。
甲辰年六月十五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