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24年前的今天,1190年6月10日 (農歷五月初六),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逝世。
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約1122年—1190年6月10日)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民的國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稱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國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親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親是巴伐利亞的朱迪絲(屬韋爾夫家族)。按親屬關系,他是皇帝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敵人逼你,你沒有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消滅枷鎖……于是就把法蘭克人召來;簡直是在祈求,那里還有什么榮譽——腓特烈一世譏諷羅馬人;你必須為其他人作出榜樣,使動搖的帝國通過你而得到康復——腓特烈一世勸說"獅子"亨利參加遠征;正義的維護者,法律的愛好者——同時代人對腓特烈一世的評價
他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德意志內部為了爭奪國王的位置,連年廝殺不休,而國王與教皇之間為了爭奪主教敘任權等權力,也斗了數百年難見分曉。這是一個尚武的時代,而他正是這個時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于金戈鐵馬的生活。
他的正式稱謂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綽號為紅胡子,因為他有一臉鮮紅色的胡子。但在意大利人看來,此綽號的含義是這個入侵者在意大利殘殺無辜,意大利人的鮮血染紅了他的胡子,在意大利語中,紅胡子的譯音為巴巴多薩。因此,他也常被稱為巴巴多薩。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將他入侵蘇聯的計劃定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他的父親、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憑借武力加政治手段當選為德意志國王,他的母親是韋爾夫家族的成員。在這個時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韋爾夫家族的勢力最為強大,融合了兩家血統的腓特烈就成為德意志最灼手可熱的人物。1147年父親去世,他繼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當選為德意志國王。
自奧托大帝開始,每個德意志國王要獲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冠都必須親自進軍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但當時教權和王權的爭奪非常激烈,集中體現在主教敘任權的爭奪上。他的前輩亨利四世曾因與教皇的紛爭被開除教籍,為了恢復教籍,他跪在卡諾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復教籍,但當他收拾好舊河山之后又重新進軍羅馬,罷黜了教皇,報了舊仇。紅胡子腓特烈也許已經認識到了他與教皇的紛爭不可避免,為了鞏固后方,他于1150年讓實力雄厚的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放手侵占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人土地,并給予其主教任命權,還把巴伐利亞領地歸還于給他,條件是他必須在軍事上給予支援。1156年,又將類似權力給予奧地利邊地侯巴奔堡家族,并晉升其為公爵,奧地利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就發端于此。
穩固了后方之后,紅胡子開始尋求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153年發動了第一次遠征意大利。在進軍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來是教士阿諾德領導人民奪取了城市政權,選舉了羅馬元老院成員和執政官,主張教會放棄領地過使徒的簡樸生活。這真是天賜的機會,腓特烈加速進軍鎮壓了這次起義,以拯救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個不懂變通的倔老頭,他在為腓特烈加冕時,堅持要腓特烈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激怒了腓特烈,結果使慶典會場變成了戰場,近千人被殺。但不管如何狼狽,腓特烈已通過加冕獲得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稱為"羅馬帝國皇帝",從他開始又冠上"神圣"二字)。
此后,腓特烈開始致力于控制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是當時溝通西歐和東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另一方面,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為政,這種情況無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腓特烈曾召開隆卡利亞會議,重申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意大利擁有主權,包括任命官員、征收稅收等權力。但腓特烈每年從意大利掠取了大量財富(遠超過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滿,便組織起以米蘭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團。[歷史上的今天TodayOnHistory.com]
以我們現在的觀點,紅胡子的意大利戰爭無疑屬于侵略行為,但當時德國和意大利民族國家尚未形成,"神圣羅馬帝國"界限未清,腓特烈并不認為自己是侵略者,相反認為自己是在鎮壓統治下的反叛勢力。
于是,紅胡子腓特烈于1158年和1160年兩次進軍意大利,分別被稱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意大利戰役,均獲得勝利,迫使北意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后一次進行得異常艱苦,新任教 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敵對陣營,宣布將他革出教門(絕罰)。經過兩年的圍攻才拿下了米蘭。紅胡子無情地摧毀了米蘭城,并宣布亞歷山大三世為偽教皇。
腓特烈對意大利的暴行引起越來越多的反對者。1167年,意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維羅納等)組成"倫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蘭反對腓特烈,并取得了教皇和拜占廷帝國的支持。同年,腓特烈發動第四次意大利戰役,一開始進展順利,攻占羅馬,教皇倉皇出逃,腓特烈在羅馬第二次加冕為皇帝。但北意大利城邦市民奮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腓特烈軍中死了兩千多騎士,腓特烈身陷重圍,被迫化裝成一個農民狼狽逃脫。腓特烈在意大利第一次慘遭敗績。
心有不甘的腓特烈于1174年第五次入侵意大利,北意大利各城邦嚴陣以待,加入"倫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個(意大利各城邦之間以及它們與教皇之間如此團結還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見腓特烈的影響),一開始試圖以和談解決,但倫巴第同盟要求教皇參加和談遭到腓特烈反對。1176年,雙方會戰于米蘭附近的林雅諾,這是中世紀有名的戰役之一。腓特烈大軍殲滅性的打擊,本人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被迫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簽訂威尼斯和約,歸還教產,同時承諾不再干涉教皇國的內部事務,還跪在亞歷山大三世的腳下吻他的腳。1183年,與倫巴第同盟簽訂康斯坦茨和約,腓特烈歸還了一切掠奪的土地,放棄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權利,,廢除隆卡利亞會議的一切決議……腓特烈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職權,并規定倫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時必須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點臉面。
腓特烈發動的意大利戰爭以失敗而告終,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意大利卻取得了另一種形式的勝利。這一次,他到米蘭為他的兒子(后來的亨利六世)與西西里王國女繼承人康斯坦絲舉行婚禮,并讓新任教皇烏爾邦三世為新婚夫婦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和王后,實際上為他的后繼者控制意大利埋下了伏筆。
紅胡子腓特烈由于將主要精力放在意大利,使德意志各諸侯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如前所述,他給予了"獅子"亨利等邦君以諸多特權,他在位時期也是德國由君主專制向封建制轉化的一個關鍵時期。不過,后來"獅子"亨利因為沒有盡到配合腓特烈入侵意大利的義務,被腓特烈沒收領地,并被迫流亡英國。在這方面,腓特烈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利益行事,并沒有長遠的一貫的策略。
腓特烈據說和藹可親、體魄和才智均過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為德國軍國主義者眼中的英雄,但在意大利人眼中,他顯然是個惡魔。1159年攻打克里馬城時,竟以50名克里馬成的兒童作為前驅抵擋矢石,此舉大大損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過,1189年,當穆斯林英雄薩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時,他號召歐洲國家進行十字軍東征,并以67歲高齡親自率軍遠征,使他第一次成為全歐洲人眼中的英雄。但當他在征途中渡過一條叫薩勒夫的小河時溺水身亡。一代戰神竟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以致許多德意志人都不愿意相信這個事實,傳說他只是在某個地方休息,還會回到他的祖國。
紅胡子腓特烈一世與比他稍晚的英國獅心王理查頗為相似,都是一生征戰,而其他方面的成就頗少。但由于腓特烈在位時間較長,而且他的征戰使德、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在本榜中的排名顯然要在獅心王之上。
點評:以后人的角度來看,腓特烈一世對意大利的一次次進攻并不能因此建立起長久的統治,但因此而導致的德意志的統治力量被諸侯所分散,則為后來更多的沖突埋下伏筆,這顯然是很不劃算的。實際上,這正是德意志國王在享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榮耀的同時,為這個虛構的帝國所承擔的義務。理想中的帝國損害到現實中的政治利益,這是典型的一個例子。[歷史上的今天.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