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8年前的今天,1946年5月4日 (農歷四月初四),中國九三學社在重慶舉行成立大會,宣告成立。
1946年5月4日在重慶正式成立。主要創始人是許德珩、潘菽、涂長望等。抗日戰爭期間,許德珩、潘菽、涂長望、梁希、金善寶等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政治民主,于1944年底創立了“民主科學座談會”,表明繼承發揚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傳統、提倡民主、科學精神,討論時局,發表政見。后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這一歷史性日子,改建為九三學社,并于1946年5月4日正式舉行成立大會。提出實行民主政治,反對官僚政治,學術思想自由,獎勵科學研究,普及國民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的主張。選舉褚輔成,許德珩、潘菽、涂長望等為常務理事,梁希、盧于道等為常務監事。九三學社成立后,團結和聯系了一批進步的科技界高級知識分子,積極支持中共的各項主張,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積極參加中共領導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
1949年1月,該社發表宣言,響應中共八項和平主張,擁護召開新政協。1949年9月,九三學社作為黨派單位派代表參加了一屆政協全體會議,梁希還擔任了林墾部部長。建國后,該社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共同綱領》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重大問題的協商,參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工作,團結推動成員和所聯系的人士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時期以來,九三學社堅決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就教育、科技、知識分子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在面向社會開展智力開發、科技咨詢、講學辦學和支邊扶貧工作中,在推動成員和所聯系的廣大科技、高教和醫衛界專家學者做好本職工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工作中,為協調社會關系,維護安定團結和政治局面工作中,在為促進祖國統一服務,積極開展海外聯絡的工作中都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除香港、臺灣、西藏外,九三學社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有地方組織,現有成員6.8萬余人。九三學社發展成員以大中城市為主,以科學技術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九三學社的歷任主席許德珩、周培源,現代主席吳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