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7日 (農歷四月廿一),俄羅斯與北約關系文件在巴黎簽署。
俄羅斯與北約首腦在簽字儀式上
1997年5月27日,俄羅斯與北約關系文件在巴黎簽署。其文件要點是:
目的和基本思想 俄羅斯和北約不把對方視為潛在的敵人,將努力緩和過去的對抗,加強彼此的信任與合作。北約將通過擴大其政治和維和職能繼續改革這個組織。決定重新考慮北約的戰略構想。俄羅斯將繼續建設民主社會,實施其經濟和政治改革。雙方將承擔繼續削減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義務。
合作原則 雙方將在建立共同和全面的歐洲安全體系方面進行合作。其總任務是:抵抗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對不擴散核武器、生物和化學武器進行監督;同恐怖主義作斗爭;維護人權和少數民族的權利;防止發生區域性沖突。雙方有義務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和用武力相威脅。
常設機構 常設聯合理事會是一個磋商、協調和盡可能協商一致地通過涉及雙方利益的決定的機構。常設聯合理事會將進行各種級別的會晤。北約秘書長、俄羅斯的代表和北約一個成員國的代表將輪流擔任常設聯合理事會主席。常設聯合理事會的所有決定都將在雙方同意的基礎上通過。
合作范圍 這包括保持歐洲的安全與穩定、以先發制人的外交手段防止發生沖突、共同進行維和行動、不擴散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等等。
軍事問題 北約表示,它既無打算、也無計劃、更無必要在其新成員國領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雙方繼續在維也納談判中做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方面的工作。這個條約應該在有關各方都同意的基礎上簽訂,并在2001年重新進行審議,以后每5年重新修改一次。
附:北約東擴及與俄羅斯關系大事記1993年10月20—21日,在北約國防部長非正式會議上,美國首次提出同東歐和獨聯體等國家建立“和平伙伴關系”的計劃。
12月2—3日,北約部長理事會討論北約擴大問題,決定接受美國提出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據認為,該計劃是北約東擴的“過渡形式”。1994年1月10—11日,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正式通過“和平伙伴關系計劃”。
12月1日,科濟列夫在北約總部宣布,俄決定推遲批準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暫不同北約簽訂“雙邊軍事合作計劃”和“定期公開磋商制度框架文件”。12月5日,俄總統葉利欽在歐安會首腦會議上說,北約東擴將導致出現“兩個集團”,有重新觸發冷戰的危險。1995年5月31日,科濟列夫在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會議上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1996年3月20日,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在布拉格稱,美國將不顧俄羅斯的反對,堅決實施東擴計劃。
3月25日,葉利欽訪問挪威時,提出“法國模式”的折衷方案,即中東歐國家只加入北約的政治組織,而不參加軍事組織。4月5日,俄外長普里馬科夫在俄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會議上提出“東德模式”的折衷方案,即要求北約不在中東歐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部署軍隊和核武器。
7月2日,葉利欽致函美總統克林頓,反對北約擴大到波羅的海三國,認為北約擴大到這些國家,“是對俄民族安全利益的直接挑釁”。
9月28日,葉利欽表示,北約“應當先和俄羅斯簽訂條約,然后再解決北約擴大問題,而不是相反”。
10月22日,克林頓宣稱,北約將于1999年北約成立50周年之際,正式接納東歐首批新成員國。
12月10日,北約外長會議決定于1997年7月上旬在馬德里召開特別首腦會議,以決定第一批加入北約的中東歐國家名單。1997年3月21日,葉利欽與克林頓在赫爾辛基舉行會晤,俄同意與北約簽訂一項相互關系文件,不再堅持簽訂必須經議會批準的條約。
1月至5月間,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與俄外長普里馬科夫進行了6輪會談,雙方就俄與北約關系文件達成了“完全的相互理解”。
5月27日,北約16國領導人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巴黎正式簽署了俄羅斯和北約關系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