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6年前的今天,1908年5月23日 (農歷四月廿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巴丁出生。
約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美國物理學家,因晶體管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巴丁1908年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市,1923年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電機工程系學習, 1928年取得學士學位,1929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后巴丁留校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1930年到1933年期間,巴丁在匹茲堡海灣實驗研究所從事地球磁場及重力場勘測方法的研究。1933年巴丁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在E.P.魏格納的指導下研究固體物理學。1935年到1938年期間任哈佛大學研究員,并于1936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38年到1941年間,巴丁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1941年到1945年在華盛頓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1945年到1951年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半導體表面性能等問題。1947年和同事布拉頓發明了半導體三極管,一個月后,肖克利發明了PN結晶體管,三人因發現晶體管效應共同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0年代早期,巴丁就已經開始考慮超導電性的問題。他意識到電子與聲子的相互作用是解決問題的關鍵。1953年,施里弗來到伊利諾伊大學,在巴丁的指導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并選擇超導問題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楊振寧推薦下,剛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不久的庫柏開始與巴丁和施里弗進行合作。1957年,巴丁和庫珀、施里弗共同創立了BCS理論,對超導電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他們三人也因此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今天)巴丁也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甲辰年四月十六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