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7年前的今天,1877年4月23日 (農歷三月初十),中國政治家廖仲愷誕辰。
廖仲愷原名恩煦,廣東歸善(今惠陽)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國舊金山。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我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
廖仲愷的一生追求進步,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他不斷探索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早在1903年,廖仲愷在日本留學時,就結識了孫中山。從此,他矢志不渝地跟隨孫中山,獻身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其后,他參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護國斗爭,以及兩次“護法”運動。慘痛的失敗,給了他深刻的教訓。他和孫中山等人從“禍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的殘酷事實中認識到,要想尋求革命的出路,就必須聯合真正革命的力量。
當時國民黨是一個組織渙散、紀律松懈的團體,缺乏明確的綱領、陷于癱瘓狀態。許多黨員腐化墮落,斗志消沉。1923年,廖仲愷受孫中山的委托,開始致力于國民黨改組和促進國共合作的偉業,以開拓新的斗爭道路。
1924年1月20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這是國共合作的一次盛會,出席大會的165名代表中,有李大釗、毛澤東等共產黨員23名。在這次大會上,廖仲愷與共產黨人密切合作,擊潰了國民黨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為實現國共合作作出了貢獻。當有人誣蔑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是一種“陰謀”時,廖仲愷進行了嚴厲的駁斥,指出:“只要問加入的人,是否誠意來革命的,此外,即不必多問。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黨一個新生命”。在整個大會過程中,廖仲愷排除各種干擾,極力促成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的貫徹。最后,大會通過了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基礎,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實現廣泛的民主為中心內容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從此,國民黨被改組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這次大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和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
孫中山逝世后,廖仲愷忠實地執行孫先生的遺囑,堅持貫徹三大革命政策,挫敗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陰謀,繼續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在國民黨內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25年8月,正當大革命進入高潮的時候,國民黨右派悍然下了毒手,廖仲愷先生慘遭殺害,為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