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7年前的今天,1917年4月23日 (農歷三月初三),一代京師“伶王”譚鑫培誕生。
京劇《南天門》劇照。譚鑫培飾曹福(右)。
譚鑫培(1847.4.23~1917.5.10) 演員,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號英秀,人又以英秀稱之。 武漢市江夏區(原武昌縣)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人。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譚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板"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后的事了。
1905年,豐泰照相館于琉璃廠的土地祠,為其拍攝了《定軍山》片段,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
譚鑫培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锏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灣》、《定軍山》、《戰太平》、《連營寨》、《南陽關》、《珠簾寨》、《打漁殺家》、《八大錘》、《瓊林宴》、《胭脂褶》、《南天門》、《坐樓殺惜》、《清風亭》、《戰宛城》、《別母亂箭》等。
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形象。由于他善于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熟悉譚派藝術的著名票友陳彥衡說:“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造。當時的“老生三杰”中,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勝;汪桂芬善用“腦后音”,以雄健剛勁勝;譚鑫培不取孫、汪的實大聲寵、滿宮滿調的實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聲調悠揚婉轉,長于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同一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魚腸劍》等,三人演來,各有特色。譚的唱腔不但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王九齡、盧勝奎、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用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一于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甲辰年三月十五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