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的今天,1914年3月7日 (農歷二月十一),中國核農學的創始人徐冠仁出生。
徐冠仁(1914.3.7—2004.2.18),著名核農學家。江蘇省南通縣人。1934年畢業于中央大學農藝系。1950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學及植物遺傳系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兼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農業物理氣象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顧問,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榮譽理事長,《原子能農業應用》、《核農學報》主編。早期從事水稻性狀遺傳、不同類型水稻雜交和不孕性遺傳的研究,曾獲自然科學論文獎。在美國期間研究了玉米雜種優勢的產生與表達并提出了新的觀點,采用熱中子和X-射線處理小麥并得到抗稈銹病突變種,為當時抗病育種指出新途徑,受到國際上的重視。1956年回國后,致力于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創建中國第一個原子能農業利用的研究機構,發起并組建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創辦《核農學報》、《核農學通報》。利用小麥單缺體改組遺傳結構及利用輻射誘發遺傳變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推動全國雜種優勢利用、輻射育種及染色體工程的發展,推動核技術在大農業上的應用。
主要著作有《利用雄性不育系選育雜交高粱》、《核科學技術在作物育種上的應用》、《植物誘變育種》和《核農學導論》等。
徐冠仁,著名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家和原子能農學家,中國核農學的創始人。他首先將高粱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引入我國,培育出第一個高粱不育系和“原新1號”等優良組合,為我國高粱雜種優勢利用做出重要貢獻;倡導輻射誘發與雜交相結合,在多種作物上選育出用于大面積生產的新品種,使我國輻射育種技術走在世界前列;提倡利用湖泊水面懸浮栽培水稻等作物研究,初見成效。